年輕人才冒出頭 台灣電影要培育專業級「明星」

陳玉勳(右一)編導的《消失的情人節》啟用銀幕新人李霈瑜(前中)。(牽猴子提供)
陳玉勳(右一)編導的《消失的情人節》啟用銀幕新人李霈瑜(前中)。(牽猴子提供)

《消失的情人節》是監製李烈、葉如芬與導演陳玉勳三度合作的電影,由於台灣電影市場陷入停滯,該片製作規模也較前兩部《總舖師》《健忘村》小。面對當前的環境,李烈、葉如芬都認為目前製作中小型的電影比較保險,但李烈也強調,即使如此,仍應持續培養「明星」級電影人,打造讓觀眾信任的明星。

李烈表示,因為目前台灣電影受限於市場,可能還是必須拍一些中小型的電影。她也不諱言,如果從數字金額來看,台灣所謂大成本、大製作的影片,與好萊塢電影、或是許多國外電影相比,仍然算不上大,「既然如此,我們反而應該要走偏創意的路線、類型多元,製作小一點沒關係,只要創意夠好、執行也到位,就能讓台灣電影更有競爭力。」

李烈認為台灣應持續培養「明星」級電影人,打造讓觀眾信任的明星。
李烈認為台灣應持續培養「明星」級電影人,打造讓觀眾信任的明星。

李烈認為,台灣年輕一輩的人才已紛紛出現,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出「明星」。她指出,「所謂明星的培養,不是只侷限於演員。因為在娛樂產業裡,只要有夠好的作品、專業實力,從導演、編劇、攝影師統統都可以是明星。」她以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為例,許多人講到日本導演,都說是枝裕和,會因為是枝裕和而去看電影。在好萊塢更是如此,很多觀眾是衝著導演的名字去看電影,不見得是因為演員。最近在台灣大賣的《天能》,不少人就是因為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買票進戲院。

李烈表示,要培養明星級電影人物,從演員著手比較快。她也認為最近年輕一批、年約20出頭的男演員,不少人在外型或演技表現都很出色,只要善加磨練培養,未來值得期待。


更多鏡週刊報導
送不出的情書、冰冷分手信 陳玉勳是「寫信控」
陳玉勳賭贏100客牛排 劇本催生多虧這些機歪朋友
拍片三人行 李烈、葉如芬妙招對付陳玉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