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真的愛花錢嗎?用論述分析拆解兩份全聯爭議懶人包


文:陳品丞 近日全聯總裁徐重仁的一席話,引發各界爭論,而今天隨即就出現了兩份像是懶人包的東西,一份是持支持徐重仁的右派觀點〈徐重仁錯了嗎?〉,一份則是駁斥徐重仁的左派觀點〈面對真相的真相〉。小弟我試圖簡單地利用言說分析的角度,去解析兩份懶人包的論述策略,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 〈徐重仁錯了嗎?〉版本 在這個版本中,我們可以發現核心的命題在於「年輕人如何才能成功」上面,而要回應這個問題,就得從(一)年輕人有什麼問題;(二)年輕人要怎麼解決問題;(三)年輕人為什麼要解決問題,等三個角度來看: (一)年輕人有什麼問題:缺乏能力、短視近利、具有潛力 月收22K手拿iPhone早已是常態 這象徵著普遍收入不高 房子車子實在是高攀不起 我們只能買手機來滿足我們的成就感 從第一句來看,作者認為有兩件事是常態,一是「月收22K」,二是「手拿iPhone」,考慮這次事件的脈絡,我們可以推斷這兩件事的主詞都是年輕人。作者並沒有提出統計資料或在文本脈絡中證成「年輕人手拿iPhone是常態」,但卻肯認「年輕人收入不高」一事,買不起車房,所以買手機,意味買手機一種不那麼好的次要選擇;既然是次要的,則意味著有更好的投資,但顯然不是指車房,而是「自己」。 年輕人的確太會花錢 還花在會跌價的東西上 而不是花在可以實質提升自己的地方 作者肯定徐重仁的「年輕人愛花錢」立論,但卻認為問題不是愛花錢,而是「花錯地方」。這裡所謂「會跌價的東西」指涉iPhone手機,是一種物質性的、無法保值的,與其花在這種東西上面,年輕人更應該投資自己,讓自己得以成長,這才是一種不會貶值的、終身的、能帶著走的東西。相較手機,所謂「更好的投資」並非車房,而是自己。此外,作者還指出了年輕人的短視近利: 可是有些人卻自願被錢追著跑 過著自己負擔不了的生活 這樣是不行的 在收入普遍不高的狀況下,年輕人買iPhone被認為是一種不自量力、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明明就沒有錢,還頻繁地選購、更換iPhone,不把這些金錢和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呼應當今社會總是追求「小確幸」,缺乏追求更遠大目標的野心,年輕人因而被形塑成短視近利的形象。 (二)年輕人要怎麼解決問題:投資自己,而非仇商 確立了年輕人短視近利的問題之後,作者指出解決問題,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式是「投資自己,提升能力」,而仇商則是不可行的,並以徐重仁的例子做為最好的案例: 有人酸徐總:不離不棄最後被拋棄 但人家帶了一身武功離開統一 出去馬上被人請去當總裁 作者指出,全聯總裁徐重仁在統一超商擔任總經理時,練就一身「武功」,因而獲得全聯重金禮聘,得到青睞,呼應前述「增強自己能力就能成功」的立論。此外,作者也在後頭以兩句激問: 仇視有錢人會讓我們更有錢嗎? 仇視有能力的人會讓我們更厲害嗎? 並斷言「不會!」。透過與徐重仁的成功形成對比,作者明確傳達若要成功,仇商是不可行的,個人努力才是「王道」。 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利用許多(年輕)人利用直播賺進大把鈔票,傳達「別人都可以,你也可以,那你為什麼不做?」的訊息,這些YouTuber或網紅被認為是「有能力的」,而判斷標準顯然是他們「成功」。透過徐重仁和其他年輕人的成功案例,作者以一種「年輕人有潛力,想做就會成功」的立場,鼓勵別仇商了,投資自己為重。 (三)年輕人為什麼要解決問題:社會難改變又充滿風險,成就靠個人 但明天一樣不會變 有錢人繼續有錢 窮人繼續窮下去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優缺點 在這裡,社會被描述成一個難以動搖、階級不流動的結構,富者恆富,貧者恆貧;儘管如此,年輕人還是有成功的機會,就是透過個人的努力。同時,作者也強調這個社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自己能力才是保護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明天被開除,有人會要你嗎? 你老闆都不知道公司可以活多久 你還期待一家公司僱用你終身? 在這個階級難以撼動,天有不測風雲的狀況下,年輕人要能成功,要能安定的過日子,讓自己變得更強,提升自己的價值才是根本之道,所以作者在最後不斷地強調「Just do it !」,只有捲起袖子去做才能改變「社會」。這裡的社會似乎跟前面難以動搖的社會意思不同,我認為這裡的社會實指涉一種「個人的階間流動」,而不是整體階級的翻轉。 〈面對真相的真相〉版本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種版本怎麼說的。大體而言,這個版本著重在兩個面向的對比,(一)是今/昔對比,(二)是資產階級/勞動階級的對比。有趣的是,儘管兩方立場不同,但它們在某些角度上卻是有共識的: (一)今/昔對比 在這個面向的對比中,主要是關注物價與薪水的失衡,物價不斷上漲,但薪資所得的水平卻持續倒退,作者因而指出正是如此使年輕人產生世代不正義之感,錢都被企業賺走了,而資方今卻反過來指年輕人低薪是因為愛花錢。 (二)資產階級/勞工階級 事實上徐重仁第一份工作就是統一的總經理 而全聯員工的起薪才23K,不到平均薪資的一半 作者除了將徐重仁當年9,000元的薪水換算成當今物價水平,指出其實是78,000元的高薪,更指出他第一份工作就高居總經理之位,而許多底層員工,甚或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起薪甚至不到平均的一半。此外,階級複製也是作者提到的問題之一: 也不想想自己當年出國家裡給了3,000美金 大概是他畢業後一整年的薪水,現值80萬左右 徐重仁出資讓兒子開公司三年虧了一億多 年輕人果然很會花錢 在當今社會中,出國往往被認為有助於國際觀的培養、拓展自身視野,而作者指出當年徐重仁出國「充實自己」,其實是受到家裡強大的經濟援助,而如今徐重仁也同樣資助自己的兒子開公司,就算虧損一億也影響不大。作者試圖指出這無疑是一種階級複製,家裡經濟資本高和他今日的成就有一定關聯,而有趣的是,這裡「年輕人果然很會花錢」表面上是認可徐重仁的論述,但實際上這裡的年輕人指涉的是徐重仁的兒子,而這句話被反轉過來做為嘲諷之用。 (三)挑戰「努力就會成功」的命題 我認為,這是這份懶人包最主要想打擊的假設,作者用了四個案例反駁之,分別是: 很多人一天工作12小時,月薪卻不到三萬 香港國會議員體驗底層生活,感嘆無法翻身 員工什麼都會,卻還是領22K 慣老闆希望讓你累得沒時間和體力想翻身 從第一點看,工作12小時超過法定工時,代表員工其實「努力地工作」,而第三點指出員工什麼都會,代表「能力不差」,既然「能力不差又努力地工作」,那麼為什麼仍然低薪呢?作者在此強烈質疑另一方懶人包「努力就會成功」的命題假設。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哪一方,都描繪了一個階級僵化而不流動的社會,左派觀點這方用第二點和第四點,試圖表達有時候不是個人不努力,而是更大的社會結構因素使你無從抵抗,第四點更直接表明勞工普遍過勞是爭取向上流動最大的阻礙之一,企業要負起責任。 結論 綜觀以上,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右派或左派觀點,這個社會都被描述成一個階級僵化、缺乏階級流動的樣態,但是關鍵差異在於「如何改變社會」:右派認為年輕人可以透過自身能力的投資與提升,流動到上層階級獲得成功,但階級是固化而難以撼動的,強烈的個人主義與自由經濟觀點;而左派則認為若要改變這個社會,需要透過整個階級的改變來「回復失靈的市場機制」,而這個改變主要的責任落在於企業上,而且非單一特定企業,而是做為「共犯」的所有企業。 當然,我們還可以更仔細地去分析言說的風格,例如左派懶人包大量的援引各種數字,強調理性、客觀事實的言說風格,而右派則多訴諸感性,文中有大量的呼籲口吻;此外,左派在強調社會的風險與不穩定性時,多採用「你」,而在呼籲年輕人做就對了的時候,則多用「我們」。 礙於篇幅,無法太過詳細地分析,但從兩份懶人包來看,其實反應的正是右派與左派的根本差異。這裡並沒有試圖做出孰優孰劣的判斷,而是希望能夠讓大家更仔細地檢視問題所在。 延伸閱讀

■  氣場的科學解釋:我們對人的觀感其實是大腦無意識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