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If I burn(out), you burn with us?

image

且慢,接下來我要說的burn,並不是指燃燒青春、揮灑熱血的那種,而是burn-out,身心過勞的一種症狀,中文譯作倦怠。世界衛生組織今年正式將工作倦怠,列入「國際疾病分類表」,burn-out是一種病!在香港,倦怠不單出現在職場,連青少年都有倦怠傾向。

不想休息、不敢休息、後悔休息

image

突破機構在去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一項名為「『逆休息』文化與青少年倦怠」研究,訪問了過千名10至29歲的青少年。當中發現他們的倦怠指數達2.9分(5分為最嚴重),逾40%受訪者因應付學業或工作使身心俱疲、24%受訪者更表示即使盡力,仍覺愈來愈難達到學習或工作要求,反映他們有倦怠傾向。

身心俱疲要靠休息減壓來調節,唯研究顯示,有4成人後悔花了時間去休息,玩樂過後感內疚;過半人更認為即使疲倦,但擔心因休息而趕不上學業或工作進度,傾向不休息。反映年青人對休息感到負面,即使可以休息,他們亦未能享受其中,構成「逆休息」⋯⋯是什麼,令我們的新一代這樣想?連休息也不敢!

愈年輕 愈疲倦

image

其實早在70年代,心理學家Herbert Freudenberger已提出工作倦怠的學說,當時因工作極度疲倦,而損害精神健康的情況,較多發現於醫生或是護士這類職業身上。時而至今,世界衛生組織將工作倦怠定義為「一種症候群,來自於工作場所長期的壓力,而未曾被成功處理」。病癥包括「覺得能量耗盡或精疲力竭」、「效率下降」、「對工作有關的事均感到消極或憤世嫉俗」,任何人患有上述症狀都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沒料到的是,這症狀竟然出現在被認為該擁有最多活力的年輕一代身上⋯⋯生於香港的年輕人,少時便被父母要求贏在起跑線上,長大後每日OT、24小時on-call更是正常不過的事。在崇尚效率與功能的社會下,休息就是懶惰!但不要忘記,這陣子大家不都在說 “ be water”嗎?年輕人,社會要我們不斷進步不斷搵錢,卻是你們教曉了大人原來有些事情比搵錢更重要!Be water,要像水般靈活,隨時變成不同形態,你我他也一樣,我們一定不單只得奮勇工作的模樣,反而,休息、放鬆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休息過後,才能走更長的路。

每人都有極限,但要是社會價值觀一直不變,只跟隨「廢老」「廢中」搵錢至上,大家只會一起burn-out。


撰文:Coco
圖片:《過春天》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