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還記得反送中嗎?在香港街訪的自然與不自然

年輕反送中示威者擔心秋後算帳,在街頭貼著不要針對示威者面容拍照的標語。(資料照/Rti)
年輕反送中示威者擔心秋後算帳,在街頭貼著不要針對示威者面容拍照的標語。(資料照/Rti)


過去一年間陸陸續續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和好友們再續前緣,難免2019會成為酒杯間的話題。要理解踏入六月後,那年盛夏迄今已經五年,可以有無數種演譯,6月9日當天有媒體上載一條和香港年青人街訪的短片,主體圍繞是否記得和反送中相關的日子及人和事,受訪者有迴避問題,也有稍作遲疑,亦有直應不諱。

短片刊出後爭議頗大,最直觀的討論是認為記者公開拍攝訪問陷年青人於兩難,答記得又會有所猜度,也無法說明片中受訪者口答「不記得」是否自由心證。這類街訪短片的模式在新聞社交媒體化後頗為常見,通常作為一個系列報導中,了解群眾反應一部份,手法亦簡單,於和新聞事件相關的標誌地方或人流最密處隨機截停路人訪問,又稱Voxpop。過往英國廣播電視中文版不乏範例,由過往中國對外媒依然尚算包容時,但逢六四在天安門一帶;到台海局勢緊張時,於西門町一帶,原則上也可視為一種民意調查。

今日隨機在香港街頭公開問及國事,拒談避諱是自然不過,但這種現象無法以文字或數字精確描述。於是在高壓環境下,這類Voxpop也有另一層意義,相對於電話和問卷訪問,Voxpop更能突顯受訪者面對問題時各種自然和不自然,而非冷冰冰的數字偏差。理論若無法被真實呈現,理論終歸只是理論。也固然,短片只集中於呈現年青人的答案,也難免予人一種導向針對年青人的感覺,是否前設了年青人就會對過去善忘,甚至毫無認知,都是模糊了街訪短片的真實訊息。


大批香港市民聚在位於灣仔的警察總部,要求撤回對「反送中」遊行的暴動定性。(2019.06.21資料照/鄭翔云攝)


台灣發起的「撐香港,反送中」集會,現場聲援的民眾手持各式標語。(2019.06.16資料照/Rti)

五年時間說短不短,由2014到2019也只是五年,然後再過五年,從那時走出來的我們,無論從14年抑或19年,都已經是烙在彼此心中的一部份,從理性出發,那是我們共同經歷過的一部份,影響已成,就無需要再探討「記不記得」。我們更應該著緊的,是從同一扉門走出來後,這些人如今走到哪一個緯度,又是如何走到這個角度。過去我們討厭「行禮如儀」,彷彿只到記念日才來拾回些許,但一串又一串日子只是符號,所以記不記住這些「敏感日子」根本不重要,對已經知道的人而言毫無意義。

但這段街訪也有他的意義,或者確實有那麼一些年輕人確實毫無認知,又從另一角度去想,短片確實拍出了環境是如此高壓,讓恐懼有一個輪廓。免於恐懼的自由是一個終極目標,而要免於恐懼,先要認知恐懼,才能談面對恐懼,克服恐懼,然後免於恐懼。這則街訪可能不完美,但也無謂以自身的恐懼去為他人憂心,歷史本應光明磊落,何苦助紂為虐,掩掩藏藏。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陳光誠:公然搶劫並入室威脅─從雙堠水庫看共產黨暴政統治
中國有海外110 香港也有海外999?
台灣捷運眾生相—你我都在間接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