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紅斑性狼瘡治療新發現 台大將生物製劑用藥時間提前 大大降低洗腎及死亡機率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免疫風濕科中一種棘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在兒童身上治療尤其困難。台大醫院今(29)日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發現將原本用於急性復發期的生物製劑,提早在疾病稍有活性時就使用,可以強化療程功效,大大降低狼瘡腎炎嚴重度和死亡的機率;而且可以減少其它藥物用量,尤其是副作用比較大的類固醇,用量甚至可以減半。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屬於人體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一種,是身體的免疫細胞除了對抗病原菌之外,也會對自身的細胞、組織產生免疫反應;換言之,患者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己的身體或外來侵入物,在敵我不分的情況下,最終破壞患者的身體。

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庭瑋表示,狼瘡好發於育齡期女性(14歲至44歲),男女比例約為1:10,發病的原因均與基因和環境有關。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因人而異,發生處多為皮膚、關節、中樞神經系統,或腎臟等器官,由於是B細胞過度活化產生自體抗體攻擊器官,長期慢性發炎容易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破壞。病患中又以年紀輕的病人症狀較為嚴重。

而在台大醫院小兒部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以及團隊成員林庭瑋醫師、胡雅喬醫師的研究團隊研究下,近期發表「使用Rituximab作為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病人之有效輔助治療」論文研究,發現使用生物製劑作為幼童患者的輔助治療之一,可強化療程功效。

針對這些紅斑性狼瘡病患,生物製劑在過去臨床治療主要使用在狼瘡急性復發期、狼瘡腎炎,但現在改變介入時間點,提前至疾病稍有活性但相對穩定時使用。研究針對院內從2015年開始到2022年收治的幼年型紅斑性狼瘡病童,符合3個月內新診斷、疾病稍有活化但相對穩定的病人共40人,早期進行「維持性治療」,半年使用一次生物製劑單株抗體作為輔助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於療程中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40名兒童及青少年患者,與53名從未使用過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的相較,可維持病情的穩定程度,包括SLE疾病活動指數可以從原來的8,在兩年的時間中降至4;大大降低末期腎臟疾病及死亡的機率,9成的病人可以幾乎或達到疾病控制。

胡雅喬也表示,狼瘡腎炎是SLE患者最難處理的部分,嚴重可能得洗腎,提前使用生物製劑,除了有助於維持病人症狀不至劇烈惡化,更減少復發和發展成慢性腎衰竭的機會。

此外,雖說皮質類固醇是迅速改善急性SLE惡化的主要方法,但患者也可能面臨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影響兒童生長、胃口/體重增加、皮紋、痤瘡、高血糖、高血壓、白內障、缺血性壞死和骨質疏鬆症。但研究結果也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單抗的患者,可在半年內就大幅減少口服類固醇的用量。

雖說生物製劑有助於強化療效,不過江伯倫強調,使用這項治療需例行追蹤B細胞數目及血中免疫球蛋白濃度,並追蹤B、C型肝炎復發的可能。

目前生物製劑治療還沒有納入標準治療,尚未有健保給付,需以自費方式注射,江伯倫說,目前生物製劑治療半年注射一次藥費約3.9萬元,每個月打也需要約2萬元藥費,在研究結果公布之後,他希望健保可在評估後支持維持性治療,因為生物製劑治療可以減少疾病惡化,減少像是復發住院等等的後續醫療資源。目前台大是第一個使用這樣方式治療的醫療團隊,他希望其他醫院也可以開始採用這種方式,未來不僅用在兒童上,成人紅斑性狼瘡治療也可朝這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