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用鏡頭記錄「生老病死」:誕生之時,即死亡之始

【リード】率先進入超老齡化社會的日本將如何面對衰老,又如何建構起衰老而富裕的社會呢? ——「問題先進國」日本的動向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攝影師大西成明已邁入古稀之年,他凝視自身的衰老,用鏡頭不斷記錄日本各種衰老的場景。

日本老人列島

「衰老」如雪花般悄然落下,在日本列島越積越深。不知不覺間,這個國家已進入超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程度高居全球第一。總人口的減少和出生率的斷崖式下降更是雪上加霜,給這個國家的「老態」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據說到2025年,7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3000萬人(國民的4分之1),而我自己也於今年加入了這個行列。

人過七旬,可謂風燭殘年。面色不再紅潤,皺紋也爬上臉頰。我有時會用簡易聽診器聆聽自己心跳的聲音,總是忍不住驚歎,這顆心臟居然70年如一日地「咕咚咕咚」跳個不停,發出如此有節奏的強勁搏動聲。傾聽自己體內的聲音,與其對話並善待之,這讓我意識到自己正在與「衰老」共生。

親朋好友接二連三地先我一步離開人世,對此我也逐漸習慣了,原本熱熱鬧鬧的大家庭規模也越來越小,能有個說話的對象已屬不易,正如大正時代俳人尾崎放哉的俳句所言:「咳嗽也一人」。又有多少老人,儘管他們並不情願,但還是被歸入「社會底層老人」之列。他們擔憂老後破產,其觀念和行為方式也給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又不得不振作年老之軀努力生存下去。這個國家的確可稱之為「日本老人列島」。

然而,衰老並非只意味著悲慘和殘酷。換個思路來看,放下一切或四肢無力的鬆弛感也有讓人舒適的一面。清早醒來時,午後昏昏欲睡時,徜徉於昔日遙遠的記憶中,任憑想像力自由馳騁,夢境與現實融為一體,時間如旋轉木馬般緩緩流轉,這種極致幸福真是妙不可言。

「生老病死」這個說法來源於佛教,指的是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代表著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4種根源性痛苦(四苦)。生命必然會走向衰老和死亡。但我一直認為,只要這是萬物生靈的宿命,那麼我們就應該有這樣的精神準備——正視衰老的過程,不移開視線,自始至終靜觀其變。

剛對攝影產生興趣的那段日子,我掏空僅有的一點積蓄購買了新相機後,拍攝的第一個對象就是垃圾站。我拍攝了人體模型的腦袋,露出了棉花的被子,剩菜剩飯以及被雨水浸泡變色的雜誌上的裸體寫真等,不知為何精神竟為之一振。無用之物的來處和去處極大地刺激了我的想像力。

從出生的瞬間起,我們的細胞就重複著分裂的過程,舊細胞壞掉,由新細胞不斷替換。然而,老化的細胞不知何時開始劣化,散佈「毒素」,將人體引入「病痛」的循環之中。

東京都江東區夢之島。經濟高度成長時期曾是垃圾掩埋場,現在建為夢幻島公園。圖為距今42年前拍攝

人生如一條河流

第一次見證自己的孩子誕生,我從心底感到震撼的是親眼看見生產後慢慢滑出的胎盤。胎盤從母體向胎兒輸送營養和氧氣,再回收排泄物。據說以前的人看到血管密佈、閃耀著紫紅色光澤的胎盤後,驚歎於這個袋子的偉大,心懷感激之情,情不自禁雙手合十。日語中母親的代稱「御袋」一詞也是由此而來。

臨盆的孕婦的肚子。胎兒泡在與海水鹽分濃度相同的羊水裡,即將迎來人生之旅

留在臍帶和胎盤裡的臍帶血富含造血幹細胞,可用於再生醫療

我大概花了20年時間拍攝日本全國的河流,差不多有200條。美空雲雀演唱的《川流不息》這首歌長久以來備受喜愛,或許是因為許多日本人都有把自己的人生投射為一條河流的感性一面吧。

每條河流上游源頭處的景象都大同小異。到了中游不斷有支流匯入,在水流的衝擊下形成峽谷,如同人的青年期一般,彰顯出這一時期特有的強健體魄和充沛精力。而到了下游後,這條河所具有的「宿命」便逐漸形成。有的河流平穩地注入大海,有的被大型工廠污染,還有的河流形成灘塗並孕育出多樣化生物,讓人聯想到人類晚年多彩多姿的生命形態。

鮭魚洄游,逆流而上,用盡最後的力氣產卵、釋放精子,留下子孫後衰竭而亡。許多生物的生命週期都遵循這一規律,只有人類繁育子孫後到死亡為止還有很長一段「延長期」,擁有這種「老年期」據說是人類特有的生命終結方式。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發揮餘熱,以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為社會、為地區、為子孫後代做些什麼呢?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去親近死亡,從對死亡的恐懼中獲得些許解脫,實現「生命衝力」(élan vital)。我希望擁抱這種成熟圓融的時刻。

1歲嬰兒(左)和百歲老人的耳朵。據說五感中保留到最後一刻的是聽覺

在流經秋田縣角館的柏木內川上放河燈。河燈照亮黑暗,引領祖先的靈魂順流而下,渡過海洋平安抵達彼岸世界

德島那賀川的入海口。各種物品從上游漂流而來。照片前方可見狗的頭骨

「死亡」的深淵

當今時代,8成人都會在醫院裡去世。出生也在醫院,死亡也在醫院。我不禁感慨,為了獲得安心和安全,與生死相關的動物性的、本能的、赤裸裸的「求生衝動」逐漸減弱,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情啊!

很多人都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身體稍感不適就直奔醫院。經現代化醫療設備一檢查,轉眼間就變成了「病人」,於是終於鬆了一口氣。然後服下數不清的藥物,做手術,進行康復訓練,最後終於臥床不起,不知不覺中死期將至。

然而,日本即將進入死亡人數增多、人口銳減的「多死社會」,屆時作為臨終場所的醫院,或許也無處容身。我們將在哪裡、以怎樣的方式死去——正視這一問題的關鍵時刻正在到來。

多如繁星的藥品標本箱。日本約有2.5萬種醫藥品,是全球最大的藥品消費國

與其哀歎身陷病痛的厄運,不如相信自身的潛力,努力進行康復訓練。夢想的力量可以開創未來

我22歲那年在建築工地工作時,大樓5樓地板有個大洞,我踩穿了擋在上面的薄木板,突然便身體後仰摔到了4樓。刹那間我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懼,同時又不可思議地被一種平靜安寧的感覺所包圍。雖然只有短短幾秒鐘時間,但在墜落的過程中,卻有另一個自己就像看電影慢鏡頭般注視著眼前的場景。此前人生的所有場景如同走馬燈一樣在眼前閃現。雖然只是瞬間的感覺,卻在記憶中成為永恆。我頓悟——原來人類就是這麼走向死亡的啊!

直到後來讀到瀕死體驗者的手記後,我才理解了那幾秒鐘發生的事其意義之所在。如果死亡如此美好的話,又有什麼值得恐懼的呢?我告訴自己,死亡在某處靜靜地、溫柔地等待著我。

大阪道頓堀河面上倒映的霓虹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柿樹的落葉逐漸枯萎,呈現出耐人尋味的幽邃之美,恍若仙界之物

通往彼岸世界的過渡儀式-撿拾骨灰。塵世間的「血肉」回歸為生物礦物「白骨」,渡向彼岸

我從小就相信人死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漂浮在太空中的星辰碎片偶然間飛到地球上,其中蘊含的多種物質成為「生命的元素」,在38億年前的海洋中,一顆細胞誕生了。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個細胞不斷進化,最終變成了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數千萬種生物。這是一部宏偉的生命史詩。

眺望著夜空中的繁星,我不由得浮想聯翩。我們來自宇宙,最終又回歸宇宙,我們的生命形態不過如此簡單。老年期是圍繞「從細胞到宇宙」馳騁想像的絕佳時期。在本系列專題中,讓我們帶著這一思路,去看看這個國家衰老的真實場景。

傳說中的三途川為陰陽兩界的分界線。黃昏時拍攝的矢作川(愛知縣),長時間曝光後呈現冥界般的景象

暑假裡迷戀捉昆蟲的少年。年老後的夢境似乎多與早年的記憶有關

一直盯著樹葉間投下的斑駁光影看,會產生穿越到宇宙誕生瞬間的感覺


地球被稱為「藍色星球」「水的行星」。神秘的礦物矽孔雀石讓人聯想到從太空俯瞰的地球

攝影、撰稿:大西成明
標題圖片:在長照機構遇到的一位臥床不起的老婦人

大西成明 [作者簡介]

攝影師。1952年出生於奈良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系畢業。一直以「生命」與「身體」為主題進行拍攝。寫真集《象耳》獲得日本攝影協會新人獎(1992年),《地球生物會議》海報獲紐約ADC賞金獎(1997年),雜誌連載《醫院的時代:醫院抒情曲》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2000年),寫真集《浪漫複健》獲林忠彥獎和早稻田新聞大獎(2008年)。原東京造型大學設計專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