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俄烏戰爭改變全球地緣政治面貌

未來的莫斯科是否仍由蒲亭掌權,都將面對一個全新的地緣政治版圖。(歐新社)
未來的莫斯科是否仍由蒲亭掌權,都將面對一個全新的地緣政治版圖。(歐新社)

■李正修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僵持至今已逾一個多月,由於俄國戰前誤判情勢以及烏國上下奮勇抵抗,非但勝負難料,兩國的外交談判更是遙遙無期。北約全力支援受侵略的烏克蘭,而中共抱持著「表面中立、暗地挺俄」的曖昧態度,不僅將牽動冷戰後的地緣政治版圖變化,亦對各國未來戰略擘畫產生極為深遠之影響。

俄烏戰爭已使得美國在二戰後所建立的國際秩序,像是聯合國、經濟全球化及軍事同盟等機制,都面臨嚴峻挑戰。更重要的是,蘇聯垮台、民主體制獲得最後勝利的「歷史終結論」因這場戰事而遭受質疑,連提倡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都坦承自己的觀點快被「終結」了,因為冷戰結束後的民粹主義掀起新一波威權國家(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為代表),已明顯威脅到傳統民主陣營,這也是為何拜登政府一再宣傳這是「民主對抗專制」關鍵戰爭的主因。

雖說俄烏衝突不能單純以民主體制的生存來看,不過國際社會不能輕忽俄羅斯及中國大陸長年來欲顛覆現行國際秩序的企圖。俄羅斯強烈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卻在基輔最後一刻讓步後,還是悍然出兵入侵,已經打破西方國家容忍莫斯科向周邊國家擴張影響力的底線。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拒絕基輔的要求出兵干預,是正確的決定,以免將戰場擴大到全歐洲;然而,看在獨裁者眼裡,這就是民主陣營畏戰的證明,反而更肆無忌憚地展現擴大戰火的野心。

歐洲大陸享受了超過一甲子的和平盛世,現在因俄羅斯點燃戰火而赫然驚醒。其次,美國倡導的「經濟全球化會帶來永久和平」定律,也因這次俄烏戰爭而面臨嚴苛檢驗。最後,蒲亭的魯莽印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國際政治的叢林法則不會因各國往來日益密切就消失,各自的國家利益考量依然是國際政治的主導力量。

被法國總統馬克宏諷刺為腦死的北約組織(NATO),因俄羅斯貿然出兵而突然回神,不僅德國、法國、英國甚至原蘇聯集團的前中東歐國家都表示要加強國防支出並強化軍備,連不是會員國的瑞典及芬蘭都有高民意支持加入北約,如同重新定義北約與俄羅斯的雙邊關係。未來的莫斯科是否仍由蒲亭掌權,都將面對一個全新的地緣政治版圖。

若要說這次俄烏軍事衝突是美俄地緣競爭的具體化,並不為過。就像國際貨幣基金(IMF)三月報告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導致成長減緩與助長通貨膨脹,衝擊全球經濟;長期而言,如果能源貿易改變、供應鏈重組、支付網絡破碎,各國考慮調整持有的儲備貨幣,更可能從根本上重塑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秩序」。

亞洲雖遠離俄烏戰場,且因為現代網路而能及時看到戰火的殘酷與無情,但也無法避免地緣政治變動的影響。北約最新戰略概念將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並列為最主要的對手,勢將牽動歐盟的印太政策,雖不至於與中共交惡,但對其擴張企圖必然抱持高度警戒,甚至成為美國推動印太戰略的幫手。

同理,面對日益兩極化的國際情勢,台灣當然選擇靠攏民主陣營,卻不能忽略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從俄烏戰爭可看出,美國等國家會支持台灣力抗中共的打壓,卻不會輕易為我們而與中共為敵。備戰固然重要,但避戰卻該是我國的戰略最高方針,況且追求和平不是投降,更不能是執政黨的選舉工具,才能確保中華民國不會淪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