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台師:台古典教養恐流失

旺報【記者李侑珊╱台北─廈門、北京連線報導】 108高中國文課綱課審大會拍板,決議文言文比例調降,被視為引發統獨之爭,於此同時,大陸中小學生自9月新學期起,開始使用古文篇幅增加的「部編本」語文課本,廈門大學中文系台籍教授張惟捷26日認為,此舉彷彿是針對台灣「去中國化」有所對應,並對於國語文教科書被扯入政治漩渦,表示相當感慨。 張惟捷認為,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重高低會引發爭論,在於國語文學習成果並非短期可見,但古文為漢語精緻化結晶,承載先人智慧與文化基因,絕對不可以輕易捨棄。如今文白課量多寡已被炒作成政治話題,若為配合意識形態,減少閱讀文言文,代表台灣將面臨優良傳統價值觀的割裂,與古典教養流失的困境。 大陸中小學生則從新學期開始,全面使用由大陸教育部編行的「部編本」教材,增加古典選文,其中小學6年級共12冊的語文課,古詩文高達132篇,比原來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增加55篇,國中古詩文選則為124篇,3個年級各較人教版提高約40篇。 一名在北京大學攻讀中文博士班的張姓台生表示,台灣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2013年引進大陸,改名為《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成為不少明星高中的語文選修課用書,像是北京清華附中的語文教師,迄今仍以此教授孔孟儒學。 面對大陸近來興起國學熱,並擷取台灣教學經驗與教材,台灣卻有意減少高中文言文課量,張姓台生表示,身邊多數的大陸教師朋友皆難以相信,直說:「我們搶著學,台灣怎麼會想丟掉。」他認為,政治不應與教育過度連結,否則學子的史觀將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