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親子理想對話,從尊重真實情感開始


【早安健康/艾莉卡.賴許Erica Reischer(心理學及親職教育家)】 尊重孩子的真實樣貌──聽起來容易,等你發現孩子和你不一樣時,你就知道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簡單。本項守則的意思是:讓孩子可以用和我們不同的方式去感覺、思考和體驗事情,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法寶就是:運用同理心。

就像父母做過頭的情形一樣,大人常常沒有察覺到自己並不尊重孩子的本性。我們真的必須注意,是否在無意之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是漠視了他們的觀點。

幾年前,我無意間聽到一個對話,這則小故事可以解釋不尊重孩子的本性會有什麼後果。有一位爸爸去接結束營隊活動的女兒,當這位爸爸抵達時,孩子正和朋友玩得開心。爸爸跟女兒說該走了,孩子回答:「我還不想走,我現在玩得正開心。」她爸爸回答:「但是妳已經在這裡待一整天了,已經玩夠了。」女兒開始生氣,然後抗拒說她還沒有準備要走。父女倆就這樣僵持對話好幾回,最後這個爸爸硬是拉著女兒的手臂,把她架到車子上。

這種情況比較有技巧的處理方式是:從一開始就以同理心來看孩子。當女兒說她不想走的時候,爸爸可以這樣回答:「寶貝,我知道妳現在玩得很開心,妳真的還不想走(同理心)。很抱歉。同樣的,我們要和媽媽一起吃晚餐,如果我們遲到,就沒有禮貌了(道理)。請和妳的朋友說再見,然後去拿妳的東西吧(要求)。」

當我們無意中不尊重孩子的真實反應時,可能會導致親子衝突,然而這和我們原本的目標卻是恰好相反的。以下還有第二個例子。

有時候不自覺地否認孩子的心聲,不見得有助於理想對話。下一頁看如何以「同理心」回答!


一名國小一年級的孩子,數學功課寫得很辛苦,他很洩氣地說:「我不會算。」很多善意的父母會有這類的回答:「可以啦!你會的,寶貝。來,我教你怎麼做。」

父母的本意是要鼓勵孩子繼續努力,所以跟孩子說,這個問題雖然很困難,但是他真的有能力解題──雖然父母的意圖善良,但基本上你卻在推翻他的經驗,也就是說,你在否認他所表達出來的心聲。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樣的回答會讓一些孩子更堅信他們就是做不到,「不行,我就是不會!」很遺憾的,孩子的心情也會從「對功課感到無力」而轉變成「大人不明白我的情況」,心情惡化至沮喪、生氣、難過。

有一種更有技巧的方式可以回應這種情況──以同理心來回答:「親愛的,我知道為什麼你很辛苦,現在對你來說,這項功課很難(同理心),來抱一下(擁抱,或是其他正向的肢體觸碰?)好吧,跟我說你哪裡不懂,我們來看看作業的問題可不可以用其他方法來解決(引導)。我懂,數學現在對你來說很複雜。同樣的,我也相信你可以想出解題的方法。」

在這個範例裡,請注意!有個地方很重要,說法卻有細微的差別,要說「我相信你做得到」,而不要說「你做得到的」。第一種說法只是你在陳述你的意見;而第二種卻像是半強迫性的要求孩子、去做到他不一定能完成的目標。

想對孩子表達「不認同他的意見」,下一頁看專家建議怎麼說


*父母可以這樣做:

孩子體驗世界的方式和大人不同,這可是我們對親子間的差異表達和展現同理心的機會,我們必須好好留心。就算你不懂孩子,或無法贊同他們,也要讓孩子嘗試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如果你想對孩子表達,你不認同他的意見,也別忘了認同他們看待事情的眼光並沒有錯誤,而非把你個人的觀點說成是事實。

例如,孩子說:「這個公園不好玩,我不喜歡。」這時,比較看看,以下兩種回應孩子的假設說法:

「不會啊,這個公園很好玩,就跟我們常常去的公園一樣啊。」

「這樣喔,你覺得這個公園不好玩,但是我不這麼覺得。我想每個人喜歡的公園都不一樣。」

第二種回答讓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見,然而第一種回答卻表示: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大人的)。

同樣的,如果你的孩子在為某件事生氣,請尊重他的真實情感,而不要說「別哭了」或是「沒事的」(因為這兩種回答都沒有承認孩子當下的感受),你可以這麼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艾莉卡.賴許Erica Reischer(心理學及親子教育家)/大好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