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詭的庫斯克突襲
烏克蘭主動開闢新戰場!
「戰爭」不但要「精算」,更需要「較之以計」。精算是企圖的主觀思緒,「較之」則是讓精算更加理性,獲取收益與代價量計比。8月6日烏克蘭約2000名突擊部隊兵分兩路,進入俄羅斯邊境,向庫斯克州發起突襲。庫斯克州地廣人稀,比較有價值的目標,除了土地之外,還有核電廠、核材料儲存設備、及蘇賈油氣管道與油氣計量設施,依據烏國情報局長布達諾夫的說明,行動計畫應在8月11日前奪取庫斯克的核電廠。
目前,從兩軍對峙突形勢研判,烏軍向北攻勢已緩,轉向東西向,向別爾哥德羅、布良斯克等俄烏邊境沿線拓展,烏軍宣稱取得1100(約縱身20×寬度55)平方公里領土,佔領蘇賈城,炸毀雷卡塞母河上橋梁、摧毀250公里範圍的俄羅斯兩座軍用機場,炸毀蘇賈油氣計量站(管路經烏克蘭到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在佔領區實施軍管治理,做出了防禦姿態。
烏克蘭部隊是否能長期駐留現行佔領區,還要視烏克蘭是否能持續,增援佔領所需的一切力量與資源。目前烏克蘭又曾派海軍陸戰隊501旅增援,目前庫斯克兵力約在1萬數量左右。離核電站還有一大段距離。
庫斯克攻勢,不但消耗自己的戰力,對於烏東戰場態勢影響有限,如此弔詭的行動,引起了關注俄烏戰爭的學者專家注意,並在傳媒中紛紛提出自己的猜測,誰作的決策,目標設定在哪裡?
在什麼人作出決定上,烏克蘭已經自我公布訊息,指向澤倫斯基、布達諾夫、塞爾斯基有過共同討論知曉此事,基本上承認是烏克蘭自身的決策。那麼如此決策的動機與行動目的又是什麼?
一、與俄羅斯和平談判時,作為談判交換籌碼,問題是,以庫斯克換取談判地位,必須在對等的交換比去作考量,目前對俄羅斯領土的控制,顯然少了一些分量。
二、從澤倫斯基的視野,用烏克蘭仍可再戰的能力,證實可以拖住俄羅斯,讓其無法脫身關注中東衝突,烏克蘭值得西方再投資,但這顯然是澤倫斯基的政治決定,而非戰場規律所需,這是一種冒險行動。
三、影響美國當前總統選情,用實際戰果證實,美國支援烏克蘭武器裝備是有效的,美國對烏克蘭的投資政策是正確的,拜登在回應記者說,「我一直在了解事態發展」,畢竟這是對他政策的檢驗,且會影響民主黨選情的事件。
四、透過庫斯克行動,調動俄羅斯精銳部隊由烏東回防,以達到牽制俄羅斯戰場用兵自由,抑制俄羅斯戰場主動優勢。也就是讓陷於困境的烏克蘭軍隊,得到緩解與喘息。
五、透過一場優勢行動,宣傳俄羅斯也不是不可戰勝,以鼓舞前線軍隊與人民的民心士氣。這一部分在俄烏戰爭中,支持烏克蘭的博主或西方傳媒,表現得尤為明確。庫斯克行動的成功,這讓持續被俄軍壓著打的烏軍而言,必然得到鼓舞。
六、澤倫斯基最新的提法,庫斯克的攻擊,是為建立軍事緩衝區,也就是將1000平方公里的占領地,視為緩衝功能的區域,但在如此狹小的地理面積,又將如何構成緩衝區呢?或許這也可以說明,烏軍為何在邊境地區去擴張,而不是深入縱身攻擊的原因吧。
8月17日華郵爆出,「俄羅斯在卡達推動下,與烏克蘭進行秘密會談,以共同制止對能源基礎設施的攻擊。」這個協議幾近完成,但因8月6日的庫斯克行動被迫終止。8月18日俄羅斯發言人扎哈羅娃,否認了這項報導。
烏軍庫斯克的行動,談不上奇襲,俄羅斯事前便獲取情報,意外的是,俄軍並無做出相應反制措施,俄羅斯態度為何如此?嘗試從俄軍在沃爾昌斯克軍事行動,維繫不進不退態度,以牽制烏軍精銳的企圖明顯,烏克蘭開闢新戰場,讓其佔領領土,實踐自我牽制兵力移轉,只要俄軍能抑制烏軍在庫州擴張,那實現俄羅斯在北方軍事行動的「牽制意志」,又有何不可!(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