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承認自己的感受,拿回情緒的主控權!

文/ 李詣琦 (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這天,我們相約在外面吃晚飯。一邊聊著天,我和女兒們都紛紛吃完自己的餐點。

『妳們想喝飲料嗎?』太座撒嬌地說。湯匙在嘴巴和還有幾口飯的碗之間來回。

「好哇!」竟然是由媽媽提出的邀請,兩個女孩不約而同地應聲。

『那,要先去買嗎?』看得出來,太座的時間算盤打得精啊!

「嗯,可是我今天有點累耶!」小女兒率先說了。

「那我自己去好啦!」大女兒自告奮勇地說著,還順勢起身。

『謝謝妳喔!愛妳唷!』嘟起嘴的太座,真是連兩個女兒都招架不住啊!呵呵。

看著大女兒一個人步出店門,我突然想到了些什麼,連忙追出去。

『可以的話,就盡量不要拿塑膠袋吧。但,妳還是依自己的狀況,衡量看看吧!』

一次買三杯,老闆通常會用袋子包起來;不拿袋子的話,又怕她有點拿不穩。

過了一會兒,大女兒回來了!兩隻手捧著三杯飲料,在拉開會自動回彈的店門時,還要抬起腳、跨過門檻,稍稍重心不穩的身體,讓人看了有點怵目驚心!

「妳幹嘛不拿袋子啊?」坐在位子上的小女兒,接過飲料的同時,直白地問著姐姐。

只見大女兒用手背抹去汗珠的額頭,皺了起來;手,比平常更用力地把吸管戳進飲料裡。

『怎麼啦?還好嗎?』太座溫柔地問著。

「他剛剛跟我說“可以不要拿袋子,就不要拿啊!”」大女兒用下巴指著我,辯駁道。

「但是,看就知道會需要袋子啊!妳剛剛進門的時候,快打翻了呢!」小女兒加碼說著。

「那妳看到了,是不會過來幫忙喔?」大女兒一針見血地反擊著。

原本熱絡的對話,隨著不約而同的沈默,凝結出一顆顆斗大的淚珠,從大女兒的眼眶裡滾落。

『妳為什麼要哭啊?』待她哭了一會兒後,我直白地問。

大女兒的眼睛直直地看著我,臉上的表情隨著腦袋奔騰而出的想法,細微地變換著。

「你是覺得我不能哭嗎?」帶著膽怯,但又想要相信我的她,吐出這句話。

『我覺得妳可以哭啊!我只是想要知道“妳為什麼要哭啊?”』白目的我,又重複了一次。

「你這樣說,會讓我覺得,你想叫我不要哭!」放下心來的她,講出真正的想法。

『那怎麼說比較好?“我想知道妳哭的原因”會不會比較貼近?』我試著用不同的方式提問。

「嗯嗯!這樣比較好!這樣我會知道你是想要了解我的。」舒心的她,給了我正向的回饋。

「我覺得~我都去買飲料回來了,還要被嫌!」

我喝了兩口飲料後,大女兒娓娓道出讓她真正不舒服的原因。

「其實,我對於自己讓姐姐一個人去買飲料,有點不好意思!」小女兒,終於開口了。

本來微微低頭的小女兒,目光逐漸看向大女兒;四目交接的她們,相視而笑。

讓情緒自然流動、不阻塞,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看到引來情緒的源頭,更是重點中的重點。

因為「付出,不被看見!」,所以感到不舒服,是正常的;承認自己的感受,需要真誠的勇氣,跨過心裡的門檻。但,這就是拿回「轉動源頭的力量」了啊!

延伸閱讀:孩子能為自己負責任,就是最好的應對能力

Photo:Snapwire, CC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