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問卷爭議 學者杜聖聰提五個警示
獨家報導 記者宋秉忠/台北報導
侯友宜競選辦公室29日指控台灣民意基金會的總統民調問卷有「引導」之嫌,銘傳大學廣電系主任杜聖聰因此提出五個原則,讓民眾能判別民調問卷的公正性。
杜聖聰指出,要避免民調受到題目影響,要注意問卷出現以下效應:
一,語句引導效應。在問卷問題設計中置入引導性與句與傾向性語句,或者是在問卷設計上壓縮受訪者答題空間,不管是嵌在語句的技巧或句子結構,都可能影響受訪者態度。
二,語意暗示效應。問卷陳述使用特定的概念、專有名詞、術語和不經意塑造某些效果,以達到暗示作用。
三,語法陳述的扭曲效應。在問卷題目設計上避免使用複合句、問題簡單明瞭不要超過 20個字,避免語意模糊扭曲,讓受訪者難以瞭解題意。
四,題目排列效應。問卷題目排列的順序調整,或是將影響、暗示性高的題目放在鄰近位置,都可能產生暗示作用,從而改變受訪者態度。
五,答案設定效應。問卷必須是可理解的詞語,不能刻意引導或暗示、一次問一個問題、答案要限定在有限的類目裡,以避免問卷出錯。
1980年代中葉,美國衛生統計局(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致力於民意調查技術的精進,特別成立一個「問卷設計研究實驗室」。研究結果發現,不管調查程序(抽樣和量化技術)如何符合科學性,問卷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偏偏問卷設計又是民意調查測量當中「最弱的一環」。
不管問卷是誰做的,為了避免問卷的信效度差距過大,民調專家Rubenstein曾提醒,要注意問卷問題是怎麼排列的?裡頭有沒有引導問題?有任何字眼可能帶有偏見或影響受訪者?相關字眼、數據與觀念有沒有受到最近新聞議題的影響?問卷裡的術語或陳述有沒有需要界定或解釋。
現在大多數人使用手機聯繫,使用室內電話的人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老,也影響民調電話訪問的代表性。
杜聖聰指出,隨著科技變化,民眾聯絡方式多元,透過行動電話或通訊軟體聯絡日增,造成室內電話覆蓋率不足;民調業界和專家推估,台灣民眾約有三成無法透過室內電話聯絡,甚至39歲以下族群涵概率不足六成。
為了補救只靠室內電話訪問的不足,杜聖聰指出,目前民意調查多半採取加權,藉以提高樣本代表性和推論結果,像事後分層加 權(post-stratification)、反覆多重加 權(raking),又或者是新近發展出的最小差異加權(minimum discrimination information weighting)、入選機率調整法(propensity score adjustment);但是這些加權方式的問題都在於,只有住宅電話的底冊,來源單一,儘管加權方式調整,還是難以克服室內電話覆蓋率不足的問題。
近年,民調學者洪永泰等人發展出兼具電話訪問與手機雙底冊的「雙底冊電話調查的事後分層組合估計」,配合上封閉式網路民調,以資料處理時使用室內電話與手機調查合併檔作為標準檔、運用入選機率調整法(propensity score adjustment, PSA)方法進行修正,但此種方法花費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