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海辭世/一個「老紐約」家裡 掛著一張「老北平地圖」

2015年5月,我到紐約參加書展,會議結束返台前一天,張北海先生約我下午到他家,他說我得用腳走一趟下城,才算沒有白來。

沿著地鐵Canal St.站出口,我憑著印象走到他家。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就曾跟人走進這處樓層挑高、loft風格的公寓,在那裡見到當時寓居紐約的華人藝術家、作家、明星、學者……印象中那個客廳好大,彷彿奔紐約的華人都踏進過這百老滙街上的張北海客廳。1986年,阿城到美國,讀到「七十年代」月刊上張北海寫紐約,立刻把自己歸為「張迷」,還住進張家寫了電影劇本。我有幸在90年代末踏進這個客廳,興奮之情可想而知。不過那次朝聖,最讓我好奇的是餐桌旁掛著一大張1936年老北平地圖,當時只聽說他正寫小說,不知道書名,也不知道何時會出版。

老紐約帶我走經沿途新穎的餐廳跟酒吧,他指引我看的多半是有故事有歷史的房子,沿著百老匯街一路往南,穿過華爾街,走到海港旁,我們從濱海酒吧眺望愛麗絲島,接著再繞行到九一一事件紀念館,兩處大水池四周石板上刻著受難者的名字,長長的一大串,幾朵新鮮玫瑰插在板縫中,我們就默默站著看。

走進ODEON,我們開始喝當天的第一杯威士忌,我問起姜文4月正式宣布要改編「俠隱」拍成電影,他的看法。小說寫的是盧溝橋事件前夕的北京,是個老胡同還在、城牆還沒拆盡的老北平。姜文的北京經驗應該是「文革」後了,怎麼辦。我順便告訴他2000年讀「俠隱」,我以為他是因為退休後寫膩了紐約,想改變創作路子。

我坦白自己外行到不知道他的父親是響應辛亥革命的第一人張子奇,不知道他來自一個出生時馮玉祥會送歐米茄表的家庭,不知道他的童年就是經歷了內戰到抗戰的北平歲月。張自忠、二十九軍……這些小說裡的名字,其實都是些他叫叔叔伯伯的人。相隔15年我才知道,張北海不只是在寫小說,李天然是他用文字來悼念父輩、追憶北平留在他童年記憶裡的模樣。

喝完酒,老紐約帶我走到下東城的Katz's Delicatessen吃煙熏牛肉三明治,大概80年代看過「When Harry meets Sally」電影的人都會央求他帶路吃這味。最後一站,老紐約知道我喜歡爵士時代的作品,帶我到名聞遐邇的Algonquin Hotel酒吧,我們數算著最後出沒在此的田納西威廉斯、亞瑟米勒和勞倫斯奧利佛……我在滿盈的歷史感中感到醉意,他告訴我「俠隱」寫了六年的點滴我聽了也記不住了。第二天一早搭車到機場前,回憶前一夜,我想起的只有陳昇為他寫的「老嬉皮」:

百老匯街不懂遊子的心情

走在異鄉午夜陌生的街道

I wanna go home

想家的張北海寫出了個遊俠李天然,讓他在「俠隱」裡回到張北海出生那年(1936)的北平,讓他住進東直門附近的胡同、去東四大街九條編畫報、到順天府吃涮羊肉、在炒豆胡同殺了日本特務、跟心上人沿著鼓樓走到後海訴情衷……臘八粥、元宵、捲餅、京醬拌麵還有街上賣的玩的,小說裡吃足了整整一個四季,而我總算知道俠客李天然一杯接一杯倒的威士忌,其實是替張北海喝的,他說不出口的歸鄉感情,也盡是張北海的。

(本文獲葉美瑤授權轉載,新經典文化2018年為張北海再版「俠隱」)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習妥協換連任?北戴河會議開得不輕鬆 通稿露玄機
三寶飯便當漲到逾15元 華人大嘆快吃不起
吊橋走一半突打開 重聽翁未聽到警鈴跌落71呎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