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郡籲提高公糧收購價10元 農糧署:生產過剩 穀賤傷農

農糧署今天表示,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穩定市場供需。(農糧署提供)
農糧署今天表示,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穩定市場供需。(農糧署提供)

國民黨立委張嘉郡今(20)日建議政府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十元,農業部農糧署回應表示,首要仍為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避免因提高公糧收購價格致推升種稻誘因,加劇生產過剩造成穀賤傷農。

張嘉郡今天在立法院會國是論壇發言表示,基本工資已多次調漲至兩萬六千四百元,農委會也都升格成農業部了,但公糧收購價卻十二年來都不動如山,建議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應至少調高十元,從現行每公斤二十六元調漲為三十六元,保障農民基本利潤。

對此,農糧署表示,受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選擇多元等影響,致國內水稻生產呈現供過於求情形,政府基於稻米產業永續發展,首要仍為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平衡供需,以實質提振產地穀價及嘉惠農民收益,並可避免因提高公糧收購價格致推升種稻誘因,加劇生產過剩造成穀賤傷農情形。

農糧署表示,水稻因有公糧收購、災害穀收購及水稻收入保險等確保農民收益措施,為國內相對有收益保障之作物,依民國一百年提高公糧價格經驗,結果導致種稻誘因提升,水稻面積大幅增加,加劇生產過剩情形,致近年國內水稻生產呈現供過於求情形,反而影響產地穀價及稻農收益,更不利稻米產業發展。

農糧署表示,近兩年推動稻米產業調整到位,一一一及一一二年全年稻作面積已較往年減少約三至四萬公頃,適度穩定市場供需平衡;一一一至一一二年產地濕稻穀價格均維持在每百臺斤一千元以上,一一二年第二期作雲林縣更有達一千三百元情形,換算為乾穀價格已超過公糧計畫收購價格每公斤二十六元,為歷年最高,顯示稻米供需平衡下,確實有助於提振產地穀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