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盤點17所大學AI教育現場!ChatGPT都要取代工作了,哪3種能力最不能少?

在人人都可以「ChatGPT」的時代,傳統高等教育的定位正面臨挑戰。

作為多數優秀人才邁入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這群人的競爭能力,並且協助他們適應複雜且多變的社會環境──也就是AI時代的衝擊。如今的AI工具在知識學習、辨識、轉譯、分析、推理、演繹等方面的效率不斷提高,尤其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術方面逐漸成熟,已經能夠模仿人類的創作風格來「生成」文章或圖像內容。這個現象,讓「AI到底會不會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話題在高等教育環境裡發酵。

前教育部長、政治大學前校長吳思華同樣表示:「隨著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越來越接近人類,讓自我價值感與存在意義變得越來越薄弱時,我們必須認真思考: 究竟人類有哪些能力不會被AI取代? 這也帶領我們更進一步討論,高等教育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前進,才能夠因應眼前快速變化的時代。」

吳思華_前教育部長_2023_07_15_蔡仁譯攝-1 圖/蔡仁譯攝
吳思華_前教育部長_2023_07_15_蔡仁譯攝-1 圖/蔡仁譯攝

AI搶不走的3種實力!是大學教育重點瞄準方向

從資深教育工作者的立場出發,吳思華認為,人類有3個不會被取代的重要能力,是台灣高等教育應該瞄準的方向。

第一,是「 思考力 」。AI工具還是藉由人類提供的數據餵養長大,會因訓練數據的偏差提供錯誤的資訊。與之相比,人類擁有辨別是非、善惡能力,終究必須由人類善盡把關內容的責任,就必須要培養「批判性思維」。

第二,相比於AI工具,人類會從更多元的角度解決問題,也就是所謂的「 跨領域決策能力 」。就算是自然語言處理模型ChatGPT,看似有能力進行語言理解、邏輯推理,並針對各種主題內容做出自然回應,但人類有能力處理各種不確定性的難題、思考充滿彈性,以及有主觀的情感投入。

第三, 主動開創與實踐的能力 。吳思華解釋:「AI工具例如ChatGPT、Midjourney,它們在行為上缺乏真正的主動性,必須等待人類輸入prompt(提示指令)、按下按鈕,才會產生回應,而且它們的思維與策略都是由人類傳授,只能在預設範疇內回答問題,在創新能力上明顯不足。」而真正的創新能力,需要勇於冒險、超越現有範疇與標準、積極尋找新解決方案等,這是人類獨有的特質。

美國波莫納學院校長G. Gabrielle Starr也認為,「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這意味著我們(作為人類)會思考如何將知識運用在工作環境,並且積極與他人進行討論,甚至是採取實際行動來改變世界。

總結來說,人類確實存在不會被AI取代的關鍵特質。但如何透過「教育」激發學生批判性思考、跨領域決策、主動創新等等能力,這會是高等教育引路人的考驗

延伸閱讀:8千作家公開信怒討Google、Meta版權費:我的心血、你的便宜AI素材?

盤點國內高等教育對於AI教學的資源

為了掌握台灣各大高校目前針對AI的學習資源與布局,《數位時代》將其整理成圖表如下:

從上述資料發現,多數高校目前在AI教學上主要提供相關的技術教學,例如自然語音與語言處理、電腦視覺、機器學習等,較少投入資源在AI的通識教育與跨領域教學上。假設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跨領域決策、主動創新」等能力,是高等教育接下來必須重視的方向,那麼台灣教育界還有一段進步空間。

身處AI時代,教師們的職責是:引導學生思考、問對問題

不過,培養批判性思考、跨領域決策、主動創新的能力,說起來容易,但實踐非常困難。這會是一個漸進、非常需要耐心的過程,不只需要教師、學生與教育機構之間共同努力,也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

「讓孩子好好學習、愛上學習,這會是我們一生的課題。」同是教育圈的一份子——宜蘭縣中山國小資訊組長林穎俊在今年5月舉辦的「AIGC 詠唱者年會」擔任講者,他以「如何問出更好的問題?AI世代師生都必須面對的挑戰」為題,分享在教育現場引領學生摸索ChatGPT的經驗。

宜蘭縣中山國小資訊組長林穎俊 圖/Generative AI 年會提供
宜蘭縣中山國小資訊組長林穎俊 圖/Generative AI 年會提供

「我們正處在(面對AI的)時代交界點。」林穎俊強調,生活與教育環境絕對不是非AI不可,但在不傷害學生學習權益的前提下,可以嘗試將一些新的工具與AI技術納入教學中,以探索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從容面對未來挑戰。

他表示,AI時代下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背負著使命,那就是「教導學生提出對的問題,學會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並且學會與他人進行討論和協作」。而為了達到以上這個目標,課堂內的教學策略必然出現翻轉,從傳統的「黑板與口頭講述法」轉向師生之間的高度互動討論。

吳思華_前教育部長_2023_07_15_蔡仁譯攝-2 圖/蔡仁譯攝
吳思華_前教育部長_2023_07_15_蔡仁譯攝-2 圖/蔡仁譯攝

吳思華則認為,大學科系過去是以「專業分工」的方式建立,例如會計系、法律系、醫學系等,現在需要更加重視通識教育與跨領域交流,意思是由老師帶領學生以真實世界現象(phenomenon)為探究焦點,學著思考問題所在、提出問題意識,然後提出相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對老師或學生而言,這是一個更困難的學習過程,但將是未來求生的關鍵。」吳思華樂觀表示。

延伸閱讀:別人還在推免費AI,微軟已經開始掙錢了!Copilot每月30美元,比ChatGPT貴在哪?

責任編輯:林美欣

更多報導
全台最貴Buffet,饗 A Joy衝破吃到飽天花板!1個人要價破4千,強在哪?
繼Threads後,TikTok也開放純文字發文!對手一個接一個,但推特沒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