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鄭中基的金曲回憶殺,我們能從演唱會的搶票潮嗅出什麼端倪?

文:黃星達(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歌神張學友今年5月底起將在臺北小巨蛋開演唱會,根據報導54萬人搶6場6萬張演唱會門票,30秒就完售。許多沒搶到票的人以各種不同的梗圖與敘述分享沒搶到票的心情,各社群平台「遍地哀嚎」,張學友日前也宣布加開3場,突破個人首輪6場紀錄。

另一曾有歌神接班人封號的鄭中基,2023年宣布今年於臺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門票開賣後也是迅速完售,經過歌迷敲碗及主辦單位各項協調於3月10日加場,而在3月份演唱會辦完後,歌迷持續敲碗再加場,殷殷企盼下,日前宣布9月將在高雄加場演唱會。

這兩位華人音樂界的巨星所造成的演唱會秒殺魅力,不僅凸顯了他們在樂壇的無法取代的地位,也引發我們對當代群眾與演唱會關係深化的思考。

演唱會不只是商業活動,更是群眾對好聲音的渴求

1980年代的香港樂壇十分興盛,一路至1990年代中期更有許多香港歌手來台發展,臺灣許多歌手同樣也赴香港發展,當時的華語樂壇十分強調歌手聲音的辨識度與藝人本身形象,鄭中基與張學友恰好都是音色獨特,演藝情歌的深情形象深植人心,在許多綜藝節目都可看到許多人的模仿。

而這二位歌手更是擁有特殊胸腔共鳴和鼻腔共鳴的歌手,讓其歌聲在傳達上具飽滿的情感與音質的厚度,他們假音相較其他歌手更是順暢動聽,如鄭中基〈音符〉、〈卸不下的行李〉等,張學友〈Let Me Go〉、〈秋意濃〉等歌,都展現了假音的力道與情感層次。

兩人也因為聲音運用得當,唱起歌來總能讓聲音延展出更多的空間並堆疊出適當的情緒,鄭中基與張學友的中低音域非常動聽且穩健,總能透過其特殊音色將歌曲精華盡展無遺,加上90年代的情歌盛行,兩位歌者能把情歌詮釋到位,也造就人與歌都被大眾迅速喜愛。

時至今日,兩人要開演唱會的訊息一出,仍不減當年魅力,即便兩人近年幾乎沒有發行實體唱片,但大眾並未遺忘過他們,若要細數他們開演唱會造成轟動的原因,未必是因為商業堆疊出來的消費力,個人更傾向相信眾人有著對好音樂與好聲音的需求。

在情歌當道的90年代樂壇,以情動人是歌手能成功的關鍵之一,雖然90年代的華語樂壇不乏搖滾等多元曲風,但情歌仍是當時的大宗,也許流行歌曲某種程度即作為大眾投射情感的對象,因此情歌的傳唱更容易讓大眾產生情感共鳴。

對比近代的流行音樂,曲風與編曲的多元程度都較以往豐富,然常常可看到許多人在網路留言表示懷念過去的歌曲與歌手表達情感的方式,也許正因為過去的年代造就了歌手的專業實力與情感表達,因此當時的歌手一開唱幾乎都讓人搶聽。

演唱會是歌手與歌迷間的實體共情機制,由行銷手法進化為展示主體

歌手辦演唱會對現代的人而言也許司空見慣,臺灣適合辦理大型或中小型演唱會的場地也越來越多,然而在過去的年代,歌手較多以簽唱會的方式宣傳自己發行的唱片,比起現在,演唱會反而成了歌手現身的主體場合,有時候搭配新歌的發行再強化演唱會辦理的理由。

鄭中基出道之初,可看到其搭配唱片發行辦理演唱會,從1996年在大安森林公園開萬人演唱會,這次的演唱會中他也感性提到他記得當年的情形,1997年台北木柵動物園「EP好玩同樂會」、1999年「台灣南港101——藝家四口演唱會」、2007年澳門「漁人碼頭拉近偶像系列鄭中基演唱會」等。

隨著鄭中基後來鮮少發行唱片,演唱會的辦理更像是保持與大眾見面的連結,不見得有行銷目的,但讓歌迷還能夠透過演唱會聽見歌手美妙的樂音對很多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2016年迄今鄭中基從「Play It Again、One More Time」到這次的「Fragments of Wonder」主題,巡迴演唱會已是近來的常見型態,不為單一唱片的宣傳目的,而是演繹過往的音樂累積。

反觀張學友從1985年出道,他的演唱會歷程,顯示了他在樂壇的持續人氣與成長。

1986年,他與呂方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86雙星演唱會」,次年,張學友以個人身分在同地舉辦「張學友87’演唱會」,一開唱就連續6場爆滿。

1991年,他的歌曲〈每天多愛你一些〉連續5週冠軍,推出「張學友每天愛你多一些演唱會91」,1992年入列四大天王之一,到了1993年,張學友推出《吻別》專輯,並獲得「歌神」封號,舉辦「學與友93世界巡迴演唱會」,在香港總計25場。

1995年,他舉辦了「友學友95世界巡迴演唱會」慶祝出道10周年,世界巡迴加總100場,刷新華人歌手單次演唱會紀錄。1997年粵語版音樂劇《雪狼湖》在香港紅磡體育館登場,反應熱烈增加至42場且場場爆滿,新加坡亦加演了7場。

1999年,「友個人99世界巡迴演唱會」以新的舞台設計和親民形象受到好評,共66場。2002年至2007年,張學友的演唱會遍及世界各地,受到大眾的高度評價,並保持其在華人歌壇的領導地位。

可看到張學友透過演唱會辦理強化其歌唱實力的被聽見,也許過去演唱會展現的實力象徵回應其在發行唱片的宣傳力道,而在不頻繁發片的今日,張學友辦理演唱會已不是為了助長唱片量,個人認為有很大的原因是繼續服務聽友,代表的是一種情感不消逝的連結,銷售目的不再是讓大眾認識或記得,而是展示人與歌曾經構築出的歲月。

歌手辦理演唱會與發行專輯,一般而言是息息相關並且相輔相成,尤其對需要持續曝光在大眾視野的演藝工作者而言,演唱會與專輯間更是魚水幫襯的關係。

然鄭中基與張學友近幾年的出現幾乎都是以演唱會為主,也許對這麼資深的藝人來說,每一次的演唱都像是一次作品的展現。

作品不只是錄音室完成的成品,在每一次大眾看著與聽著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一次次的作品,就像網友們說的「聽一次就少一次」,只能用搶票行動表達珍惜,也許更期待鄭中基與張學友還有更多的作法滿足當代人對他們的需要。

回憶殺是來自於美好年代的追尋

許多人常常會用過氣與否衡量一位藝人受歡迎的程度,當資深藝人復出辦演唱會票房不俗時,即被媒體冠上回憶殺,其實能夠被冠上回憶殺也代表歌手有一定的人氣,並仍持續被大眾喜愛與支持著。

鄭中基與張學友透過歌曲承載著幾代人的青春與記憶,鄭中基出道多首經典歌曲讓他深植人心,雖然後來因飛機上喝醉酒鬧事讓他形象受損,因而減少唱片發行,其轉往戲劇發展同樣有不俗的成績。

而他過去累積足夠的歌曲品質,更是永遠伴隨著大家一起成長,在今年臺北小巨蛋演唱會上他更感性說:「我讓你們開心過、驚喜過、失望過,你們還是那麼支持我,非常感謝大家。」也許多數人支持著他正是因為鄭中基那些年用那些歌曲支持著每一個聽者,而這正是音樂的感動之處。

對張學友的音樂追尋亦是同樣道理,張學友的藝人生涯中,同樣在戲劇領域也有不俗的成績,也曾在1987年因車禍相撞而有口角衝突事件,以及在梅艷芳的生日派對上疑似醉酒引發負面新聞。

然而在其形象逐漸復原過程中,音樂才華仍不停歇的嶄露,讓他不因為負面事件而影響大眾領略其音樂的機會,進而造就了音樂傳奇,成為大家記憶中的美好。

長期研究記憶科學的美國學者Elizabeth Loftus曾指出「從過去尋求慰藉,是一種自我療癒方式」。在大眾追著曾經紅極一時歌手的演唱會時,追的不只是逝去青春與過往回憶,而是一種對美好年代的追尋、一種能夠療癒現在的追尋。

鄭中基與張學友在華人樂壇興旺時期擁有一席之地,每一首歌都那麼溫暖的陪伴大眾走過那些日子,如今參與他們的演唱會成了大眾能自我療癒的機會,更顯示我們當代人對於美好年代的追尋,甚或是暫時逃離當代混沌與悲傷當下的機會。

從演唱會的搶票現象來看,不只揭示了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的多重價值,更凸顯了人們對美好年代的追尋和自我療癒的心理需求。

鄭中基和張學友的開辦演唱會有著緩和大眾複合情緒 (complex emotion)的可能,他們的歌曲深植人心,反映了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共同價值觀和記憶。

而這些歌曲成為了人們建構和維護自我身份的重要元素,人們追尋曾經紅極一時歌手的演唱會,不僅是對逝去青春和回憶的追尋,更是一種對過去安定、美好時光的渴望,以此療癒現實生活中的不確定和壓力。

鄭中基和張學友的演唱會票房成功,不僅基於他們的歌曲品質,更顯示了他們持續的人氣和對大眾情感的深度影響。

這種持久的影響力不僅證明了音樂的長久吸引力,也反映了人們對真實和情感的追求,展現音樂如何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不斷滿足人們的情感和文化需求。

延伸閱讀
奈及利亞面臨嚴重營養不良危機,醫師:孩子們正在死去,入院數創新高只能打地鋪
台灣LGBTQ政治人物破冰走上前台 ,但他們的戰鬥還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