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慰慈解冤結 讓心回家

從小被家人稱為「生來討債的孩子」,張慰慈在最疼愛她的奶奶過世後,和父母親的關係便處在極度對立的位置,本應血脈相連的親情卻成為彼此的嫌棄與怨懟,直到父親重病倒下,讓她和雙親開啟了如同翻山越嶺般「解冤結」的艱苦歷程。她寫下《我的冤家 我的親》一書,期盼眾人「理應相愛的相遇」,都能讓心回家,不再彼此折磨。

身為家中獨生女,張慰慈從小備受祖父母寵愛,卻總被母親嫌她成績不像其他親戚家小孩優異,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妳自己不覺得丟臉嗎?」而她腦海裡經常盤旋的一句話是,媽媽曾經對她說「我真希望能親手掐死妳!」母親的嚴厲,讓張慰慈一度懷疑自己是從外面撿來的孩子。

也因為親子關係緊張,張慰慈出社會後立即逃離原生家庭,在海外漂泊10多年,直到2010年接到父親的溫情召喚才回國,回國後與雙親的和解依然力有未逮,2015年父親重病倒下,「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他在死亡面前,對我的慈愛與軟弱。」父親臨終將雙手交付張慰慈手上,走完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張慰慈提到,父親離世後,她必須承擔照護母親的一切責任,埋藏在心中的痛苦記憶不斷湧現,她說,「像是一場冤親對決,終究逃不過命運安排的狹路相逢。」如今她選擇把這些不堪的記憶寫出來,是因為發現身邊有許多家庭都面臨著類似的難題與困境,「來討債的與欠債的,原本應該在愛裡相遇,但是卻用恨與痛苦的輪迴,如身處地獄般地相互折磨。」

學佛多年的張慰慈用佛教經典裡提到的「冤親債主」形容親緣關係,常有朋友來向她諮詢意見,常常在一席討論後,告訴她:「老師,我懂了,可是我做不到。」她總是大笑回答:「那就是自己要做的選擇喔,一是因為做不到,所以直接放棄,生命歷程繼續受苦;二是起初做不到要做到的目標,一次做不到,再做,兩次做不到,再做……直到做到改掉惡習,生命的新路就展開了。這就是修行。」

張慰慈強調,人和人之間,價值觀不同是常有的事,因此換位思考是有必要的。「不計較」其實是放過自己,而不是給人恩惠,往廣義的方向看,這才是正解。她希望透過書中她個人從一個生來討債的小鬼,轉化為回家報恩子孫的真實故事,讓身陷這個人生課題的讀者,都能走向和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