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隆觀點》郭雨新與19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1
[Newtalk新聞] 「我還有些朋友,與特務組織有私底下的聯繫。他們警告我,現在我已非常的不安全,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逮捕或『意外事故』,想要把我除掉的人,都會設計出來。我聽說安全單位已經決定,台灣如果發生動亂,有三個人要立刻毀滅。一個是台北市長高玉樹,一個是省議員郭雨新,第三個便是我。」
這段話是彭明敏回憶其逃亡前夕,台灣政壇的情形。由於高玉樹逐漸脫離黨外陣營,郭雨新在1960年代至70年代成了全島黨外領袖,他在沒有組織支撐的情況下,艱苦地將全島黨外的人脈維繫了下來。
以下是康寧祥的一段回憶:「(民國)48、49年,他們這個組織拆散了以後,高玉樹做官去了,吳三連去做生意,只有郭雨新一人在撐大局。郭雨新先生撐這個大局一直撐到他離開台灣……那個時候,我們都還沒有起來,全省的人脈都攤到他身上,所以他那時很苦,全台灣的問題都要他負責。從他們組黨那段時期,到58年,我當選市議員,黃信介當選立法委員,這段期間郭先生能把全島推動民主運動的活動家的活動、問題、責任或連繫工作攬下來,並維持那麼久……」
與此同時,國民黨政權又歷經如何的演變?
進入1970年代美國與日本漸漸擺脫「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的虛構,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秘密接觸,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岌岌可危。
在內政方面,官僚組織人事壅塞,老大當退者不退,新生當進者仍不得進。凡此都削弱國民黨政權統治的正當性。
蔣氏父子也知道「環境的壓力……迫使我們求新求變。」1969年3月,國民黨召開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確立「全面革新」的基本方針。6月,蔣經國升任行政院副院長,負責推動革新工作。「全面革新」如「限齡退休」政策等措施,勢必影響到老一輩政治人物的既得利益,不免引起反彈。為此,蔣經國亟需藉助知識分子的輿論力量,對他們施加壓力,以順利推行改革的政策。
1970年10月,國民黨秘書長張寶樹舉辦「青年人國是座談會」,要求與會人士踴躍發言,毋庸顧忌。台北市青商會會長張紹文建議,發行報刊以團結海內外青年。張寶樹即提議與會人士籌辦一本《中國青年》雜誌,然因該會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在此創辦雜誌不免國民黨色彩太濃而遭婉拒。會後,與會人士決定集體加入《大學雜誌》,將該雜誌改造為青年知識分子的言論廣場。
1971年1月《大學雜誌》改組完成。由丘宏達擔任名譽社長,陳少廷任社長,楊國樞為召集人,社務委員包括李鍾桂、關中、孫震、張俊宏、許信良、陳鼓應等57人,多為國民黨少壯黨員。《大學雜誌》打著「希望國民黨進步」的旗號,發表文章報國,蔣經國還推薦黨團幹部,詳加研讀該刊之〈台灣社會力分析〉。1971年4月《大學雜誌》發表〈我們對釣魚台問題的看法〉,抗議美國宣布將釣魚台劃歸琉球群島移交日本,揭開「保釣運動」的序幕。4月15日千餘名台大、政大學生走上街頭示威。6月17日,美日簽定琉球移轉協定,上萬名學生及群眾展開大遊行。當時學生們感到執政當局並未壓制,反而默許他們做一些事情。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張文隆觀點》郭雨新與19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
林保華觀點》誠惶誠恐馬英九還是失言 宣揚種族主義是變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