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豐新書揭露 美形容《美日安保條約》如平裝廉價小說

曾任李登輝政府密使的張榮豐,如今將當年兩岸秘密管道建立,到第二次台海危機運籌帷幄的過程,以手記方式撰寫成《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由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於7月22日出版。
曾任李登輝政府密使的張榮豐,如今將當年兩岸秘密管道建立,到第二次台海危機運籌帷幄的過程,以手記方式撰寫成《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由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於7月22日出版。

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即將在明天出版新書《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他在書中披露,90年代討論《美日安保條約》對台灣的意義時,一位迄今仍在拜登政府擔任重要職位的美方官員,直率的說:「台灣的朋友要認清楚,就美國而言,對台灣安全最重要是《台灣關係法》,這是美國的法律,相當於《聖經》。至於你們關心的《美日安保條約》,就如一本平裝的廉價小說!」

1988年蔣經國總統逝世後,張榮豐由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招募加入總統府幕僚團,主要負責大陸政策規劃;1996年台海危機,他進入國統會擔任研究委員,負責召集幕僚小組制訂應變計畫,此計畫即為後來的「十八套劇本」。民進黨執政後,亦於2003年擔任國安會副秘書長。

曾任李登輝政府密使的張榮豐,如今將當年兩岸秘密管道建立,到第二次台海危機運籌帷幄的過程,以手記方式撰寫成《無煙硝的戰場:從威權到民主轉折的國安手記》,由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於7月22日出版。

張榮豐在書中自述,由於工作的關係,90年代和國際人士有較多的業務往來。這些人士有的是對手,有的是盟友,還有一些則是敵是友撲朔迷離。

面對與中共的往來,張榮豐以「中共善用隱晦幽微語言」來形容。他說,所有談判的內行人都知道,雙方進入談判細節前,如何設定有利己方的議題,是決定一場談判勝負的關鍵所在。換言之,設定議程最主要的任務,是將能達成我方目標的議題放入議程,同時將會對我方目標造成傷害的議題排除在外。

張榮豐指出,中共常將有利的議題,用一種隱晦、概括式的語言包裝成為談判的「原則」,再利用各種飲宴、參觀、餽贈等熱情的款待,讓對手卸除心防,接受其所提出的談判原則。

他舉例,例如對台灣的「一個中國」、「九二共識」,與柯林頓政府談判加入WTO的「入世三原則」等。這些「原則」事實上都是有利於中共談判的議題,最後都成為談判桌上制約對手的重要槓桿。

張榮豐也說,多年來和中國打交道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接待單位如何熱情款待,接見的領導層級再高,引用的詩詞多麼感人,都必須記住:「中共的組織紀律,超越所有的個人交情」。其實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金科玉律,中國古代就知道和對手交往必須遵守「大夫無私交」的道理。

面對與美國的往來,張榮豐以「美式風格坦率明快」來形容。他說,相較於中國對重要議題,時機不成熟之前不輕易表態、攤牌,美國的對手在談判桌上的表現要坦率許多。

張榮豐提及,記得在一次討論《美日安保條約》對台灣的意義時,一位迄今仍在拜登政府擔任重要職位的美方官員,直率的說:「台灣的朋友要認清楚,就美國而言,對台灣安全最重要是《台灣關係法》,這是美國的法律,相當於《聖經》。至於你們關心的《美日安保條約》,就如一本平裝的廉價小說!」

他說,美國的朋友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我方提出的解釋或說法通常不太感興趣,有時他們會說:「I Don’t Care!」他們更感興趣的是:「What’s the Next?」

面對與日本的往來,張榮豐以「台日對話進入本音層次」來形容。他說,面對民主台灣,以及台灣海峽的狀況,日本勢必要有一套對台灣的新策略。同時隨著台灣民主化後,民間力量的解放,過去台日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又重新恢復。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總統主政的90年代,台日間對話已逐漸能進入「本音(honne)」的層次。

張榮豐也提到,1996年在中共解放軍飛彈威脅下,李總統54%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民選總統,日本朋友送給李總統一頂日本古代武士的頭盔,並以日本古語「勝者尤須繫盔緒」相贈,意義十分深遠。他說,如果雙方國家利益一致,能夠進入本音層次的對話,將能深深感受到日本是一個有禮、體貼,有內涵而細膩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