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中國大陸氣球現身北美之是非論戰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二月初北美上空出現不明氣球,經過民間人士以目視發現,再轉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美國社會嚴重關切,讓拜登政府面對嚴重政治壓力,最後經過向中國大陸查證,並且獲得確認後,逐漸演變成北京與華盛頓間之外交爭議。目前儘管美國動用軍事武力將其擊落,但北京態度強硬,甚至拿出國際法條指控華盛頓處置不當,顯然此事仍會餘波不斷,並且在輿論戰場上開打宣傳戰,外交戰線亦將展開以法律戰為主軸相互過招,但若深入思考此事,華盛頓與北京雙方仍應審慎檢討諸多作業規範因素,方能獲得較為公允觀點,妥善應對此項緊張情勢。
首先,吾人必須指出,儘管北京堅稱該項飛航儎臺基本性質係屬於科學研究民用範疇;但若是換過來從華盛頓視角來看此項飛航儎臺,在未獲得中國大陸主動通報,該飛航儎臺因不可抗力因素進入美國與加拿大領空,再加上確實存在運用氣球攜帶感測器進行情報蒐集之技術可行性,就算該飛航儎臺所攜帶科學研究感測器,只能蒐集氣象資料,但就廣義之兵要情報定義來說,大氣水文資料都可列為情報資料,因此美國政府確實具有合理懷疑理由其為何在北美上空現身。但整個論戰焦點,最後就可能要靠檢視中國大陸是否曾經針對此項飛航儎臺發布過任何「飛航安全通報」(NOTAM:Notice to Airmen或Notice to Air Missions)。
其實許多軍事愛好者與航空迷都未曾注意過,施放與回收氣球時,都必須發布「飛航安全通報」,其規範詳述於《芝加哥國際民航公約》(CICA: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附件十五「國際民航公約之飛航資訊服務」(Annex 15:Aeronaut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自該公約於1947年4月4日生效以來,各國民航主管機關都會經常發布此項通報,以便提醒民用航空飛航專業人員,期能維護民航安全。
而「飛航安全通報」(NOTAM)具有嚴謹格式,須依序發送以便識別閱讀,在其格式第二段通常被稱為Q段中,會有一個以Q帶頭共計五位數簡碼,以便說明其適用類別。這五位數簡碼第一位永遠是Q,以便作為識別之用,而第二及第三位簡碼是用來說明類別(subject),而第四與第五位簡碼則是用來說明狀況(condition)。此項五位數簡碼都可在各國民航主管機關資料庫查閱得知詳細說明,以美國就直接列在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網頁(https://www.faa.gov/air_traffic/publications/atpubs/notam_html/appendix_b.html)。
依據此項簡碼,在第二及第三位簡碼說明類別處就分別列出下列兩個簡語:
Navigation Warnings: Warnings (W) | ||
Code | Signification | Uniform Abbreviated Phraseology |
WC | Captive balloon or kite | captive balloon/kite |
WL | Ascent of free balloon | ascent of free balloon |
而第四與第五位簡碼說明狀況,則是列出下列三個簡碼:
Hazard Conditions (H) | ||
Code | Signification | Uniform Abbreviated Phraseology |
HJ | Launch planned ... (specify balloon flight identification or project code name, launch site, planned period of launch(es)-date/ time, expected climb direction, estimate time to pass 18 000 m (60 000 ft), or reaching cruise level if at or below 18 000 m (60 000 ft), together with estimated location) | launch plan |
HQ | Operation canceled ... (specify balloon flight identification or project code name) | opr cnl |
HU | Launch in progress ... (specify balloon flight identification or project code name, launch site, date/time of launch(es), estimated time passing 18 000 m (60 000 ft), or reaching cruising level if at or below 18 000 m (60 000 ft), together with estimated location, estimated date/time of termination of the flight, and planned location of ground contact when applicable) | launch inpr |
因此讀者可以明確地看出,施放或是氣球或是風箏等飛航儎臺,確實是要發布「飛航安全通報」(NOTAM),同時還要詳細列出包括其施放計畫名稱或飛航辨證是別代碼、作業時間、施放地點、穿越高度18000公尺(60000英呎)估計時間、預估停止飛航作業地點與日期時間,再加上若可能設置地面聯絡站臺之預估位置等資料在內之飛航計畫。
所以目前北京若是不能拿出「飛航安全通報」(NOTAM)具體說明此項飛航氣球儎臺在施放時之飛航計畫,以便證明該飛航氣球產權歸屬以及原本並無意進入北美上空,恐怕光是口說無憑,實在很難取信華盛頓其為民用氣象研究所使用飛航氣球。
此外北京不斷強調這個飛航氣球儎臺是在「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情況下進入北美上空,衡情論理在無法有效管控其飛航途徑與高度,並且有可能對民用航空活動產生航行安全威脅前提下,北京民用航空主管機關若未發布「飛航安全通報」(NOTAM),提醒民航業者在特定空域存在氣球儎臺,可能影響飛航安全,其實在道義上亦是理虧。若是前述兩項針對氣球儎臺之飛航計畫與提醒氣球遭遇不可抗力無法管控其飛航途徑與高度,所應當發布之「飛航安全通報」(NOTAM)都不存在,北京在法理論戰上很可能難以討到便宜。
儘管現在北京依據《芝加哥國際民航公約》,堅稱該「無人飛艇」(目前中國大陸外交部所採用定位此一飛航儎臺屬性之用辭)在美國領空應享有「遇險進入權」(distress entry),並且美國應依據《芝加哥國際民航公約》第25條給予救助,而且還拿出《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4款禁止在國際關係中使用武力之國際法基本原則,指控美國運用武力擊落該無人飛艇,實在是舉止過當。但真正能否讓國際社會接受此種說法,整個問題關鍵還是在是否遵循國際民用航空安全規範。
但在此吾人必須提醒下列三個重點;首先,北京若要繼續在法律戰線上與美國對壘,顯然要先檢討其在「飛航安全通報」(NOTAM)之作業程序上是否完備,否則在被華盛頓反過來質疑該氣球係用來作為情報偵蒐儎臺時,恐怕跳到黃河都洗不清。
其次北京就算是明知華盛頓係利用該事件進行政治操作,特別是用來應對國務卿部林肯出訪協調不順,當作推遲訪問行程下臺階。但是在法理論證該無人飛艇或是飛航氣球時,絕對不能夾雜政治情緒或是順勢指控抱怨,否則必然是會在理虧狀況下,最後碰到滿鼻子灰。
最後就要強調,既然國際宣傳戰與法律戰都已經端上檯面,此時對外論述法條觀點,不論是華盛頓或是北京都必須經得起國際社會第三者之檢視與考驗。何方能夠拿出具體詳細資訊與證據來支持其法條立場與觀點,其時將會決定何方能夠最後取得上風。
北京必須思考清楚現實狀況與輕重緩急,無人飛艇進入美國領空是鐵定事實,事先在遭遇不可抗力狀況時,未能事先通報華盛頓也是事實,在此種不利與理虧前提下,究竟是要硬幹到底,還是儘速清理戰場,讓整個事件儘速落幕,這就是要靠北京應對處理之政治判斷與智慧囉!
菱傳媒原始網址:張競專欄/中國大陸氣球現身北美之是非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