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運輸能量 美陸軍維持造艦計畫

編譯郭正原/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日前報導,雖然美陸軍內部去年曾有中止建造輕型運輸船隻,並將預算用於更重要的現代化項目構想,但歷經1年內部討論後,美陸軍態度改弦易轍,不但維持造艦計畫,並可能重新編列預算。

採購約36艘 汰舊換新

首艘由Vigor Works造船廠承建的陸軍MSV(L),於9月時安放龍骨,美國陸軍預計以9.8億美元(約新臺幣302.28億元)預算,採購約36艘MSV(L),以強化陸軍船運能量。此外,陸軍部長麥卡錫也表示,目前正在評估,計畫將現役132艘陸軍艦艇,較老舊的進行汰換。

麥卡錫強調,這項計畫目的在「確保陸軍部的要求、與各海外司令部的需求維持一致」,必須「研擬出在滿足海外駐軍運輸作業的同時,將現有艦艇逐步汰舊換新的方案」。

然而,陸軍部的作法顯然與現任防長艾斯培的指示相違背,且美國陸軍新造運輸船艦計畫,也未被五角大廈官員重視,因為這看起來像是海軍的「責任區」;此外,陸軍內部也有不同聲浪,希望採用海軍進一步改良過的氣墊登陸艇(LCAC)取代現有船隻。

陸軍輕型船隻快速卸載難取代

對於種種爭議,北卡羅萊納州坎貝爾大學海事專家莫科利亞諾表示,海軍的運輸能量有限,且陸軍輕型船隻的快速卸載能力難以取代。他補充指出:「陸軍的登陸艇在設計上,適應港口受損或缺乏完整基礎設施的環境,海軍的LCAC固然航速更快,但其價格昂貴,操作也不如傳統構型的MSV(L)便捷」。

莫科利亞諾更以印太地區為例指出,若美「中」開戰,中共肯定會破壞物流樞紐地點與港口,造成美軍運補困難,這時陸軍的輕型運輸船隻十分吃重。「戰略暨預算評估中心」(CSBA)分析師克拉克(Bryan Clark)也贊同此一觀點,認為這對陸軍在印太地區星羅棋布的島嶼,部署「多領域特遣隊」的重裝備極為重要。

但克拉克坦言,畢竟在印太地區和歐陸作戰的部隊裝備需求差異甚大;當預算有限時,陸軍顯然得「做出取捨」,找出最優先目標。

雖然美陸軍內有一派試圖獲得海軍最新改良的氣墊登陸艇,但MSV(L)相對低廉的操作成本,與更佳的適應環境能力難被取代。(取自DVIDS網站)

不論是傳統的MCM登陸艇或是新建造的MSV(L),對美陸軍在印太地區島嶼部署「多領域特遣隊」重裝備,極為重要。(取自Vigor Works網站)

卸載物資的美國海軍遠征快速運輸艦「尖峰號」,雖有大型斜坡設計方便卸載,但在缺乏港口設備的環境下,能力仍遜於陸軍運輸船隻。(取自美國海軍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