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雙手獲靈感 芝加哥伊大華裔學者研發出測精神病App

心理疾病幾乎成為全美最受關注的健康問題之一,許多患者諱疾忌醫醫,更容易導致病情惡化。芝加哥伊利諾大學(UIC)精神病學及生物工程學華裔教授廖瑋勳(Alex Leow)為此創建了一款智能手機應用程式(App),一般人只要用App實時檢測,就可以掌握心理健康狀況及是否患精神疾病。

廖瑋勳來自台灣,她說自己在成為腦科專家前,曾有過不同的職業抱負;喜歡數學且琴藝出色的她「曾想成為一名鋼琴家或數學家」,但她後來放棄了成為鋼琴家的夢想,來美留學,「我真的很想做研究,想把我對數學的熱情跟醫學實踐結合起來」。

透過郵件訪問,廖瑋勳說,當然上述想法是在人工智慧(AI)之前,但她表示,其實整個人體中有一個系統最適合數學建模,那就是人類的大腦,「人腦就像一台生物電腦,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研究腦科學的原因」。

早在人工智慧大發展之前,廖瑋勳就已在研究人工智慧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她的研究專長是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廖瑋勳談到,「我在台灣長大時,人們並不談論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對此感到羞恥或內疚,」而這種對疾病保持沉默的文化,加遽了亞裔社區的心理健康危機,因此如何讓人們能夠簡單快速的掌握心理健康狀態,一直是她研究思考的方向。

她說,這也是自己希望為亞裔社區和世界各地的其他人解決的問題。

2015年,智慧型手機及可穿戴技術出現時,有次她看著自己在琴鍵上的雙手時,瞬間恍然大悟,「既然我們可以為人體設計一款健身追蹤器,為什麼不能為人腦設計一款追蹤器呢?」

她從此潛心開發了應用程式BiAffect,這款應用程式可讓用戶利用內建的鍵盤取代手機鍵盤,「這樣每次當你寫電子郵件時,在社交媒體發文或給朋友發簡訊時,使用鍵盤的時間就會被保存下來,如此一來我們就能了解你打字的快慢」。

BiAffect提供的持續個人化數據,有助於檢測精神疾病。例如,發送簡訊的頻率可能表示躁鬱症發作的跡象;她的團隊也發現,頻繁的拼字錯誤與較高的憂鬱程度間存在相關性。

此外,該款App還能分辨出人們在使用鍵盤時是站著或躺著,這是判定抑鬱症患者不可或缺的方法。

廖瑋勳說,BiAffect可以利用這些客觀的實時信息,更好控制自己的心理健康,並在症狀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之前,根據這些信息採取行動。

目前該款應用程序有2000多位用戶,這些用戶被廖瑋勳稱為「公民科學家」,整個App仍在完善中,她希望很快能夠變成一個預警系統,讓App的信息成為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工具,並帶來新的治療方法,包括根據那些可能有自殺傾向者的行為模式採取行動。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亞市出租屋 1男3女拎包入住爆衝突 華人屋主被迫開槍
矽谷科技業去年薪資下跌15% 有人「洗澡不敢洗太久,盡量少用電」
台灣盛香珍果凍好市多上架 南加華人瘋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