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茶亨董耕畬 下重本推廣茶藝

董耕畬在茶山得獎無數,現在以推廣茶藝文化為樂。(記者陳俊文攝)
董耕畬在茶山得獎無數,現在以推廣茶藝文化為樂。(記者陳俊文攝)

「茶亨大傳」負責人董耕畬從憲調組退役後,浸淫茶藝二十年,長榮大學推廣教育中心通識教育課程禮聘為樂齡講師,兩節課束脩只有一千六百元,他卻帶上兩千元茶葉教課。因為愛茶的人很多,懂茶的卻很少,他要做推廣茶藝的燈塔,帶領愛茶人航向美麗的海洋。

董耕畬是江蘇人,大家都叫他「小董」,茶行開在安平區深巷內,買茶的多是熟客,知道他會為客人上山找好茶,贏得顧客高度信任。

廟裡拜拜的茶一般都是幾百元的「剪仔茶」,但他可幫廟方找八百元一斤的手採茶。一般都認為剪仔無好茶,他為剪仔茶平反,因為在茶山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才會有剪仔茶,但即使是剪仔茶,也可找到好茶。

他從一0三年起至長榮大學推廣中心授課,微薄的講師費用,每次去都得帶一斤半茶葉,加上器具準備、路途遙遠,卻推辭不掉,用推廣茶藝文化的心和樂齡學生分享台灣茶之美。

學員的問題幾乎一樣,如何挑選茶葉、如何泡壺好茶、茶葉多少錢才合理?董耕畬表示,選擇茶葉先看外型,破皮或看起來爛爛的,就不是好茶。若從茶湯觀察,要清澈才是好茶。

小董強調,泡茶最佳溫度是九十五度,溫度太高會沖出苦澀味,但最重要的還是在茶葉品質。好茶無論溫度,泡出來都不會差太多;品質不好的茶葉需要降溫沖泡。但依現在烘茶技巧,可把不想要的味道,比如苦澀味都去除,這就需要一點製茶功夫。

至於很多人嫌茶葉貴,董耕畬表示,以現在茶山人工嚴重凋零來看,一斤一心三葉的手採茶,阿里山、杉林溪少說都在二千元以上。很多人誆說梨山茶一斤兩千、大禹嶺一斤四千元,這都是騙人的,因為大禹嶺只有兩人在種茶,以一0一K的大禹嶺烏龍茶為例,一斤九千八百元算正常;梨山茶一斤沒有四千元,去那裡喝?

好茶商都是每年每季親自上山找茶,比如今年春仔茶普遍品質不佳,好茶得費功夫尋覓。已有茶農預期冬仔茶不會好,所以茶人都多挑品質好的春茶囤到冬天賣。

已半退休的董耕畬表示,現在的生活就是每天泡茶、烘茶、學茶,把客人當朋友,沒有壓力經營茶店。全世界的茶台灣最好,但不能說貴的就一定好,買茶找有信譽的茶商,即使是幾百元也能找到CP值高的好茶。

(記者陳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