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問答:台灣欲創「非核家園」綠色金融這張餅有多大?

台灣去年上任的新政府宣布新能源政策,計劃在2025年終止核能電力供應,達成「非核家園」,同時把包括風電、太陽能和水力在內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從目前占整體供應的約5%拉高到20%。為達目標,台灣政府希望八年內吸引約1.8兆元台幣(約592億美元)的民間投資。然而彭博研究團隊認為,台灣的再生能源擴張目標定得過高,最終或只能吸引到6400億元台幣的投資,大約是官方預估的35%。

台灣能不能完成再生能源發電擴張目標?

台灣政府將以保證購電合同來吸引業者投資綠能產業。金管會綜合規劃處長林志吉本月在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台灣的綠色金融還在初期階段,但後面有很多商機。銀行局則在電郵回覆中指出,綠能建設投資資金來源包括自有資金與融資等,其間佔比不盡相同,且綠能融資較一般傳統融資複雜,銀行在承作上需視個案業者投資計劃而定,所以未正式評估規模。

根據政府公開資料,到2025年,台灣計劃將燃煤發電占比由目前的45%降至30%,並完全去除目前占比達14%的核電。與此同時,台灣計劃將天然氣發電量比例從目前的32%升至50%,再生能源發電量比例則成長三倍。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研究團隊( BNEF)去年9月的 報告預估,台灣的再生能源擴張計劃深具野心,但可能無法完全達成。依據其對全球風電及太陽能建置平均技術水準、以及台灣相關產業供應鏈仍不成熟等面向評估,雖然2025年台灣能實現不再仰賴核能的目標,屆時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將只有約9.5%,不到官方計劃的一半。

據BNEF估算,屆時台灣的太陽能發電的裝置容量將擴張至約10GW (政府目標20GW);陸上風電1.1GW(政府目標1.2GW);海上風電1.1GW(政府目標3GW)。BNEF按太陽能和風電裝置容量評估財務投入需約210億美元 — 這相當於台灣去年全體銀行業貸款餘額增額的四分之三,或去年公司債及金融債發行總額的2.2倍。

綠色金融市場發展面臨什麼挑戰?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企業融資部副總經理 李靜婷:綠色聯貸的潛力取決於政府推動進程 本地銀行在綠色金融上,尤其是風力發電缺乏經驗,需要有經驗的外資銀行一起合作 颱風或地震等自然災害可能導致的施工風險,還有購售電合約(PPA)缺乏完整性等,都會是難題 台幣流動性很好、利率也長期處於低檔,但最終仍取決於風險因素考量 國泰世華銀行企金執行長 鄧崇儀:政策的導引將吸引新進業者,市場效應會逐步隨時間發酵 風電部分的專案評估難度較高,需要引進人才或尋找諮商對象 早幾年這類案源定價較有獲利空間,目前競爭者眾,價格較為競爭,但風險與報酬仍相對均衡 政府可以思考在保險業參與放貸部分鬆綁法規,允許針對這類專案做無擔保放款 對銀行業的參與可提供降低信用風險的協助及資本計提的優惠

外資參與者有限制嗎?

除了現有法規的一般性限制外,台灣在綠電產業和財務投資均無進一步限制。外資銀行、金融機構均可參與投資綠電放貸、相關債券發行及IPO籌資。目前風電及太陽能建置的外資參與者包括丹麥的丹能、麥格理資本、新加坡的玉山能源、Equis Fund,及瑞士的合眾集團等。

台灣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顯示,至去年底,已核准外資在台灣投資的再生能源計畫金額共138億元台幣。

金管會銀行局表示,外商銀行對離岸風電業的專案融資經驗較多,亦對台灣綠能建設表示有興趣參與,如初期先由外商銀行帶領本地銀行參與融資,除雙方均獲商機外,也可讓本地銀行獲相關知識、技術的經驗分享。

銀行對綠色融貸的興趣高嗎?

金管會在電郵回覆中指出,據台灣銀行公會的調查,共有27家銀行有意願參與再生能源發電融資。台灣經濟部能源局專委陳崇憲在2月與BNEF的 訪談中稱,要確保綠色金融並不容易,部分本地銀行對放款相對保守,特別是對離岸風電專案。不過對太陽能發電專案來說,本地銀行則具有胃納。

中國信託的李靜婷表示,由於目前風力發電業者均在申請中, 較難估算未來數年的融資總額,但以海上風電目標3GW來看,未來發展或有3,000億元台幣商機。國泰世華的鄧崇儀認為,市場深度不易預估,不過由於政策具支持力道,最終投資量能即使打折,市場仍深具潛力。

綠色債券的發展進程?

今年4月台灣宣布 綠色債券法規正式上路,首批包括 玉山銀行、 中國信託銀行、 永豐銀行及 凱基銀行等四家銀行已於5月19日發行首批綠色債。此外, 中油公司也表示將在年底前發行綠色債券,知情人士也在5月中指出 東方匯理銀行有發行意願。

綠電公司股票籌資門檻高嗎?

根據經濟部今年5月初訂定的作業要點,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如果能提出未來5年在台灣再生能源發電設置相關規劃、相關財務預測及分析報告佐證公司未來獲利潛力等,就可以向台灣證交所、櫃買中心提出市場性評估意見,允許這類公司以低於一般公司上市櫃門檻的方式提早IPO籌資。

由於規定才剛發布,目前尚無業者提出申請。群益金鼎證券稱,輔導中的替代能源業者已有上市櫃規劃,未來綠能產業族群及市值應有進一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