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聞:中國Z世代喪氣失業 於是選擇加入政府

中國年輕人讀大學的比例目前將近60%,與發達國家相近。這是中國史上平均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照理說應該能為經濟產業開拓更創新、更先進的道路,但現實卻不然。彭博新聞25日專文報導,據估計,中國年輕人現在約有1500萬人失業,許多人正在降低志向,願意接受公共部門低薪但平穩的工作。

報導指出,中國16至24歲的都市年輕人失業率達19.3%,創史上新高,也是美國都會年輕人失業數據的2倍多。一系列原因造成這場完美風暴,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政府的強硬抗疫與清零政策,導致公司不得不裁員;對房地產、補教業的監管,則打擊到民營公司。

圖片
中國北京街頭,年輕民眾排隊等著進入一家時尚咖啡廳。路透社

與此同時,中國今年的大學與職校畢業生達1200萬人,今夏進入就業市場,供過於求。在競爭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感到挫折與幻滅,對私人公司失去信心,願意接受公共部門(公家機關和國有企業)的低薪職位。

據中國人資公司「前程無憂」(51job)數據,去年約有39%畢業生將國營企業列為就業首選,遠高於2017年的25%;另有28%畢業生希望成為政府公務員。

這是勞動市場在疫情衝擊下的理性反應。中國的封控措施對所有工作都造成影響,但民營公司裁員的可能性更高;而中國政府促進就業的主要政策,是要求公共部門增加招募職位。

彭博新聞指出,「中國的失業青年正努力加入政府,而不是推翻它,習近平主席大概覺得鬆了一口氣」。不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結構調整,其實需要有更多人成為企業家」,年輕人降低對自己的期許,減損了年輕勞力的可用性,對中國經濟不是好事。

擺爛吧,你會比較不痛

據中國人力公司「智聯招聘」(Zhilian)4月份調查,畢業生對起薪的平均期望是月薪6295元人民幣(約2萬7876元台幣),比去年下降逾6%。人力專員說,國營企業的吸引力則在增加。

去年,「躺平」一詞在中國網路上廣為流傳,年輕人感覺無力,覺得乖乖當個社畜,做好基本的事,不要被當韭菜割掉就好。隨著失業狀況惡化,許多年輕人用了一個更無奈的詞──「擺爛」,就放給它爛吧。

24歲的心理學碩士胡曉月(Hu Xiaoyue,音譯)說,從躺平到擺爛,「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放鬆」,這樣一來,就算結果不盡人意,感覺也不至於太差。胡曉月去年8月開始找工作,當時覺得很容易就得到面試機會,但到了今年春天,只有十分之一的公司願意給面試機會,狀況一落千丈。

初出社會就失業的疤痕效應

除了人才流向國營企業,年輕人失業也會有「疤痕效應」(scarring effect),可能損害長期經濟成長。疤痕效應是指年輕人在職涯初期的失業時間越長,未來長期能獲得的收入就越差,美國、歐洲和日本對此已有相關研究。

這就是今年被電商公司裁員的貝雅(化名,音譯)將面臨的問題。貝雅今年26歲,用化名就是擔憂被人發現她曾失業而影響未來就業。貝雅失去了在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的工作機會,因為她先前的就業經歷有限,字節跳動希望她2年後再來嘗試,「但如果現在沒人要給我工作,我要怎麼累積工作經驗?」

中國監管打到網路、補教、房地產

中國國企並非都不事生產,但經濟數據顯示,整體而言,國企的效率和創新能力都比民營企業還差。中國近20年來的經濟崛起中,國企在都市就業市場的佔比是逐漸減少的,從1996年佔40%,到疫情大流行前只佔不到10%。而今,這個趨勢可能會反轉。

中國去年對一些以民營公司為主的產業祭出打擊措施,網路公司因壟斷而被罰款,房地產業失去融資,補教業幾乎完全倒閉。這些產業都曾吸引懷抱雄心的年輕人。

圖片
中國共乘車平台滴滴在北京的總部。中國指滴滴公司違反網絡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本月處以逾80億元人民幣(約350億元台幣)罰款。路透社

據中國監管單位的資料,遭遇在去年的打擊後,中國前5大補教上市公司共裁員13.5萬人;最大的科技公司員工數保持穩定,智聯招聘也表示,今年上半年開出的科技業職缺比去年同期多。即使如此,科技業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小胡是中國名校中央財經大學畢業生,曾在影音程式開發龍頭「快手」等3家網路公司實習,原本也打算進科技業,但後來改變心意,「準備進網路公司的人現在都在擔心自己可能隨時被炒」。

小胡最後進了國企中國電信公司的研究所,「我以後的工作時間是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半,工作量不會很大。網路公司真是太折騰了」。

全靠公共部門賞口飯吃,行嗎?

北京大學勞動經濟學者盧鋒表示,中國公共部門已經雇用約8000萬人,今年這數字可能會「淨增加」200萬人,「但與就業需求相比,200萬仍然相對少,還是需要民營公司來聘人」。

要民營公司增聘,只有在經濟成長的狀況下才會發生。經濟學家表示,要實現就業目標,中國今年GDP需成長3%至5%;經濟學家預測中國今年GDP成長可達近4%,但由於疫情而實施的封控,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彭博經濟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舒暢表示,「中國對疫情的清零政策缺乏透明度,許多公司因此對招聘員工持觀望態度」。

中國政府也推出一項歐洲在疫情期間使用的就業刺激方案,對於承諾不裁員的公司提供退稅和現金補助,但中國開出的金額很小,雇用一名新員工的獎勵是人民幣1500元(約6642元台幣);省政府鼓勵畢業生創業的獎金也很低,例如廣東省只打賞1萬元人民幣(約4萬4283元台幣)。

都市化與過度教育

即使中國經濟下半年勁揚,青年失業問題仍會繼續存在,因為中國青年失業率自2017年來就持續上升,疫情前已達12%。經濟學家歸咎於2個原因:一是都市化、二是教育體系與資方需求有落差。

過去,大批從農村到都市掙錢的勞工,會在勞動市場低迷時返回農村;現在,年輕的外漂族群即使沒了飯碗,也還是留在都市,使都市失業率增高。北京大學教授盧鋒說,這些年輕人很多其實沒在農村地區長大,「他們認為自己是都市人」。

圖片
中國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共產黨成立101週年紀念展覽,看展民眾進行宣誓。路透社

更重要的是,近20年來,中國每年畢業生人數增加了10倍,是全球史上高等教育擴張速度最快的紀錄。中國年輕人讀大學的比例現在接近60%,和發達國家相近,而技職學校畢業生人數遠遠不及;社會對技職學校的汙名化,使去年有些中國大學生得知自己的學校要改名為職校後還發生暴動,例如南京師範大學甚至有學生為此挾持學院院長。

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拒絕工廠技術員的工作,另一方面,製造業則抱怨技工人數不足,想應徵電工、焊工這類技術人員的人不多。其他產業則供過於求,根據智聯招聘2021年對2萬名應徵者的隨機調查,約43%想從事資訊科技(IT)的工作,但IT職缺只佔所有職缺的16%。

智聯招聘在這份調查報告指出,約半數求職者有學士學位,但只有20%職缺需要學士學位,「現在有證據顯示出現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的狀況,這種落差可能會對個人和國家都產生深遠影響」。

長期而言,政府干預可以使民營公司增加招聘,教育改革和市場的手可以消除這份教育和實質需求的落差。中國正在放鬆監管,今年也通過技職教育法,期望改善教育標準;據財新智庫(Caixin Insight)經濟學家王喆的研究,在2020年被認為造成薪資溢酬的大學主修科目,在2021年變得比較受歡迎;隨著學生申請的科目會適應就業市場需求,教育與職場的落差應會有所緩解。

同場加映:發自內心想當人民公僕,或者黨的幹部

彭博新聞這篇滔滔不絕的專文最後提到,根據香港嶺南大學研究,自疫情大流行以來,中國9所名門大學的畢業生進入民營公司的比例下降,這個轉變不僅來自市場影響,也有意識形態的轉變;有些名校畢業生正在培養「幹部作風」,還上網找哪裡可以買到習近平喜歡的風衣。

25歲的劉凱(Kay Lou,音譯)是清華大學法學碩士,曾在律師事務所、網路巨頭、證券公司、法院實習,即使在如今的環境下,這種學經歷要進民營公司也不難。劉凱最後拿到浙江省政府的工作,那個職位的競爭對手約200人。

劉凱說,她覺得自己之前的工作沒有意義,「我讀了馬克思的理論後,越來越反對資本家對財富的追求,所以最後我選擇當個人民公僕」。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