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王功 珍珠蚵的故鄉

中國時報【☉焦桐】 抵達蚵田前,見到十幾隻埃及聖在紅樹林濕地覓食,體型和旁邊的白鷺鷥相仿,黑喙甚長,彎曲似鐮刀。這種外來鳥種似乎愛上了臺灣西海岸,據說短短10年數量暴增超過10倍。 我數次來到王功漁港,仰望這座黑白相間的全臺最高燈塔,它造型八角,帶著時尚感。邊沿岸散步邊吃巷子內的「一品香」鹽炒花生,海風呼呼吹。 望海寮裡長立望海,膠筏,草海桐,馬鞍藤,黃槿,林投樹,水筆仔……多年前我來,恰逢漲潮,只知道眼前海域是蚵田,卻完全看不到,甚至有小漁船航行在上面。現在正逢退潮,潮間帶隨處可見和尚蟹、雙扇股窗蟹的擬糞和洞穴。 搭上採蚵車 溼地賞風光 採蚵車是蚵農採收蚵仔的交通工具,當地業者規畫一種生態休閒活動:搭乘採蚵車欣賞蚵田風光,體驗潮間帶的豐富生態,彈塗魚,蛤仔,招潮蟹、和尚蟹……和尚蟹外形可愛,妙的是特立獨行:直走而不橫行,旋轉式挖沙坑。海灘上懸掛著一串串的牡蠣殼,路邊石頭上也附著了不少牡蠣,底下的殼顯得扁平而薄;上面總是有蚵螺,光天化日下的殺手。 牡蠣有不少天敵,如蚵螺、扁蟲、海星、淡菜、螃蟹……洋人稱蚵螺「牡蠣鑽(Oyster drill)」,捕食方式是分泌穿孔腺,將牡蠣殼鑽出小孔,齒舌再伸入孔內吸食。蚵螺危害牡蠣甚巨,蚵農或抓上岸曬死,或挖蚵螺肉販賣,稍稍彌補些損失。 臺灣產的牡蠣有18種,主要品種為太平洋牡蠣(Paciffic Oyster),又稱長牡蠣、巨牡蠣,即常見的進口生蠔;本土牡蠣的形體小很多,主要是養殖時間短。 我多次聽彰化縣長卓伯源幽默自豪:王功牡蠣隨海水漲退,有時浸泡在海水裡,有時曬太陽,好像洗三溫暖長大;牠們都體型玲瓏嬌小,蚵肚呈圓形乳白,特別鮮甜、結實,有了「珍珠蚵」美名。 臺灣常見養殖牡蠣的方式有「平掛式」、「插蚵式」以及「垂吊式」,成品風味各異。王功蚵採平掛式養殖法,蚵殼掛整齊排列在淺灘上的竹竿,引蚵苗附生,任潮汐漲退領受海水及陽光滋潤,蚵仔通常體型較小,口感香甜略帶彈勁。 平掛式養殖 蚵田產珍珠 蚵農是海邊的放牧者,不抽取地下水,不施灑抗生素飼料,僅保護水域潔淨,令牠自然成長。王功村在彰化西南,位於大肚溪及濁水溪出海口之間,潮水退漲落差大,泥沙淤積所形成的海埔新生地廣闊,適合養殖牡蠣,養殖牡蠣已有百餘年歷史。 由於屬小面積密集養殖,往往附上過多種苗,彼此競爭、互相擁擠,生長較緩慢;加上受颱風影響,一般只養六個月到一年,體型小。外國多採行的單體種苗養殖則相反,牡蠣生長速率快,而且都養殖兩三年以上,塊頭自然肥碩。 高單價市場都被進口生蠔佔據。臺灣業者皆以剝肉的方式銷售牡蠣,國外則多帶殼賣。雖則體型小,珍珠蚵其實很鮮甜,遺憾商人總是把剝開的牡蠣泡淡水以增加重量,沒道德兼無衛生。 生吞活剝 王功啖鮮蚵 法國人似乎認為牡蠣只宜生食,烹煮牠實在是罪大惡極。生吞牡蠣自然以剛撬開的為尚,然則吸吮牡蠣柔嫩的身體和汁液,雖免夾帶銳利的碎殼片,伊丹十三電影《蒲公英》裡的黑幫老大被碎殼割傷了嘴唇,鮮血滴在牡蠣上那場景,極富情色隱喻。 在臺灣就要吃珍珠蚵,最佳地點是彰化王功,景觀橋對面的「王功樹活海產」、「阿源珍十味蚵仔炸」,皆是我歡喜的風味餐廳,前者的「麻油蒜香魚膘」、「手工蚵仔麵線」、「油蔥鮑魚」,後者的「蚵仔披薩」、「生蚵沙西米」、「水晶蚵仔」、「蚵嗲」常令我垂涎回味。一天下午在「阿源」吃蚵嗲、蛤仔湯,並叫老闆炒盤蚵螺,有一稱為珍珠蚵報仇的快慰。 芳漢路及漁港附近大約有三十幾家專賣蚵仔的小吃店,一般賣珍珠蚵皆堅持現點現炸,不提供外帶,飽滿的韭菜末與蚵仔餡裹上一層薄麵衣,酥脆,鮮嫩多汁,似乎一直熱燙在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