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對話青春 鄧博仁逆旅歲月

鄧博仁以《再見,狐狸》影像小說及同名展追憶青春。(李怡芸攝)
鄧博仁以《再見,狐狸》影像小說及同名展追憶青春。(李怡芸攝)

「青春是什麼?」每個人小時候的志願又是什麼?攝影工作者,同時也是攝影教學者的鄧博仁,在教學中也回望自己的青春,不同世代的青春是否有著不同的樣貌?鄧博仁以《再見,狐狸》影像小說記錄這段跨世代對話與追尋過程並推出同名個展。

《再見,狐狸》收錄了鄧博仁近年來的創作主題,其中《2020》便是他與年輕學子的互動與對話,透過攝影記錄的「20」一是當下的年輕人,一個則是自己的曾經,在各種「如果以動物扮演自己」光怪陸離的答案中,鄧博仁以看似狡黠,卻多是被誤讀的狐狸,作為自己青春的代名詞。

女孩拿著紅氣球望向遠方,在觀音山的背景和農舍前,黃昏的光影印照著水塘,這樣的畫面,巧妙地呼應了鄧博仁望向青春與黃昏的內心寫照;在「小時候的志願是當美女」的學生前,鄧博仁以枯枝、純白罩衫和大量飄撒於四周的紙張,記錄女孩的青春,也對話自己快速與充斥著大量資訊的新聞攝影工作。

「抱著想要做一些好的事情,於是不斷創作。也常有有做不下去的時候,但想著總要記錄下什麼,就又有動力。」鄧博仁總是自問今天做了什麼?有什麼事情值得留下,以創作打破自己習慣的思維,保持對人,對社會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