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記憶歷史 慰安婦影展獻愛

出席貴賓手持「814教育傳承@阿嬤家」的字卡,象徵今年國際「慰安婦」紀念日系列活動正式開跑。(photo by張嘉琦/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張嘉琦台北報導】「阿嬤們年紀大了,拍攝慰安婦紀錄片的過程很像『火中抽柴』,火已經在燒了,卻要急忙把火中的木材取出來。」台灣紀錄片《蘆葦之歌》導演吳秀菁說,過去近70年的時間,「慰安婦」的故事都被隱藏,然而近年來各地導演因著不同原因記錄各個故事,讓這些生命故事能成為被記憶的歷史。

每年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適逢台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的人權教育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繼去年年底成立後的第一個8月,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2017國際慰安婦人權影展」,影展集結來自不同國家、同樣關切慰安婦議題的影片。

展出影片包括台灣的《蘆葦之歌》、中國的《二十二》、加拿大的《道歉》3紀錄片,以及2部探討當代戰爭性暴力的電影《戰爭與眼淚》、《無人知曉的維舍格勒》,還有邀請到導演們的近距離座談。

「如果道歉了,傷口就會消失嗎?不會,傷疤依然存在,但我的心會癒合,我在等那一天的到來。(加拿大紀錄片《道歉》)」一部部影片,一張張蒼老臉孔,述說曾被人漠視的慰安婦歷史。「我紀錄的不只是故事而已,而是現在正在上演的真實。」導演熊邦琳說,希望現在或未來有戰爭的地區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另外,「阿嬤家」與韓國民間團體合作舉辦「台韓國際青少年大會」,挑選15位台灣學生代表,將在8月中前往韓國,拜訪韓國「慰安婦」倖存者,並與當地高中生交流「慰安婦」議題。擔任台韓學生交流團大使的陳淑麗說,影像的流傳是最容易影響人心的,「這個流傳,不是記取仇恨,而是慈悲。只有慈悲、只有愛,才能化解一切仇恨。」一度講到哽咽。她表示,希望能帶著學生們,將愛的種子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