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乒乓男孩》一球泯恩仇!敵手恰恰是賽場中最了解你的那個人

《乒乓男孩》挖掘兩名小演員彭裕愷(右起)與李星緯展開一場勵志故事。(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乒乓男孩》挖掘兩名小演員彭裕愷(右起)與李星緯展開一場勵志故事。(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文/太空小姐】獲選今年台北電影節開幕片的《乒乓男孩》在首映日上驚豔全場,要說本片有著台灣運動類型電影的套路老梗、親情梗其實並不是沒有,但因可愛童趣又兼具流暢節奏,讓觀眾很難對它產生反感。電影融合了體育、友情,且少有兒童主演的體育類型劇情長片,讓《乒乓男孩》成為台灣運動類型電影一個十分顯眼的存在。

《乒乓男孩》的最大功臣當然是飾演胡冠宇、黃軒的彭裕愷及李星緯,兩人分別呈現出鄉下勵志樂天苦練型,和前往都市孤獨求出路的天賦型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手風格,在兩人還是好友時甚至是乒乓雙打搭檔,因為現實考量、城鄉差距,以及家庭條件的不同,他們最終走上不同道路。

開幕片《乒乓男孩》桌球小將彭裕愷(右)與李星緯(左)在電影中的互動相當感人勵志。(台北電影節提供)
開幕片《乒乓男孩》桌球小將彭裕愷(右)與李星緯(左)在電影中的互動相當感人勵志。(台北電影節提供)

過往台灣運動類型電影,如《翻滾吧!阿信》、《破風》、《下半場》、《球來就打》、《志氣》、《KANO》等劇情長片,主演的大多是成人(或是成年人演學生);另一種則是像《翻滾吧!男孩》、《翻滾吧!男人》、《奇蹟的夏天》、《拔一條河》、《出發》等的紀錄片類型,即便像《翻滾吧!男孩》是兒童「主演」,但沒有演技需求,著重的是導演鏡頭下給予的調度和剪輯去帶給觀眾感動和熱血。

於是《乒乓男孩》定位變得很特別,它有《翻滾吧!男孩》裡小孩子的天真無邪、對賽場的挫敗以及對勝利的渴望;但它更有《下半場》兄弟之間充滿戲劇張力的拉扯與糾結,它讓兒童的運動賽事融合了友情的變質與角力、家庭親情的強烈對比、都市鄉下的教育資源無可比擬,轉化成賽場上的競爭和對立。

徐若瑄在《乒乓男孩》中飾演非常支持孩子的母親(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徐若瑄在《乒乓男孩》中飾演非常支持孩子的母親(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這讓《乒乓男孩》非常考驗孩童的演技,但幸好片中的大小演員都很棒,表現整齊而不突兀,就算小演員們有些青澀、台詞微微拗口,但他們的口條、身手和眼神,甚至互動中的火花都有著被仔細調整卻帶點自然稚氣的痕跡,顯見劇組事前訓練的用心。

當然電影刻畫比賽也成功催化了刺激的節奏,同時轉動鼓譟觀眾情緒的旋鈕,尤其最後的少年國手選拔賽,我們都知道這不是世大運、這不是奧運,但它在主角們心中卻是目前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施名帥主演的《乒乓男孩》為本屆台北電影節開幕片(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施名帥主演的《乒乓男孩》為本屆台北電影節開幕片(圖/台北電影節提供)

導演以最後的水面鏡像帶出比賽後段的魔幻寫實風格,如同兩位主角進入「心流」般在無他人的空間中既是絕殺到底、絕不放棄;也是另一種知己知彼、心心相印,成為了本片若過頭就會陷入尷尬,但卻因拿捏得當而很具效果的一場玄妙戲碼。

我們為什麼愛看運動賽事?因為場上的選手和競爭對手其實亦敵亦友,比賽開始雙方便無可避免地往死裡攻擊、拚命尋找弱點;但當比賽結束的哨音一響,所有恩仇都煙消雲散,甚至,敵手恰恰是整個賽場中最了解你的那個人。

比賽結束了還有人生,而《乒乓男孩》最可貴就在於以兒童轉青少年的視角去呈現這一美好。尤其我們都見到了胡冠宇和黃軒友情的急轉直下、在賽場上的劍拔弩張,要是這齣和好戲的主角是成人,或許編導還得煩惱要如何讓雙方才能放下疙瘩握手言和,但孩童們的魔力就在於,因為純真無害,比賽一結束只需眼神的轉換、伸手朝向對方、吐槽兩句話,「一球泯恩仇」反而極為自然合理,又分外感動人心。

雖然《乒乓男孩》不是沒有瑕疵,但感動與純真已遠遠超過那些不完美,就像每場比賽不見得要贏,過程中有收穫就功德圓滿了對吧。

▶歡迎加入Yahoo奇摩電影戲劇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