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心理師和身心科(精神科)醫生有什麼不同?

錄影、文字/林崑峰
現在一般民眾有需要時都已能接受去看身心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可是許多人對於「心理師」是什麼都還不是很了解。讓我們透過陳永興醫師「聽醫生講看覓」專訪黃語喬「臨床心理師」來深入認識心理師。
1986年5月15日在考試院的會議紀錄上,第一次將臨床心理科專業人員登載於官方文件上,即正式確立「臨床心理師」職業稱呼。在台灣心理師一般根據在學時所受訓練不同,在通過考核後可按專業執業為「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兩類。這兩類心理師都必須符合教育部認定的國內外大學主修「臨床心理」或「諮商心理」系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臨床心理」或「諮商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得有碩士以上學位者,才能參加「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考試,通過國考取得職業執照後應先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機構執業,接受二年以上臨床實務訓練,始得執業或自行開業(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的業務範圍如下:
一、一般心理狀態與功能之心理衡鑑。
二、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三、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四、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五、精神官能症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
六、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諮商心理業務。
前項第五款之業務,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及照會或醫囑為之。
臨床心理師的業務範圍則延伸多了兩項:
一、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衡鑑。
二、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之心理治療(依醫師開具之診斷及照會或醫囑為之)。
因為「臨床心理師」在培訓養成的過程中,比「諮商心理師」多一些精神醫學的學習和臨床經驗,「臨床心理師」在面對精神病或心智功能障礙的患者時,能協助醫療評估並安排深層的治療計畫,例如為腦部受傷患者的神經心理功能進行治療,通常面對的患者都是有持續性問題,而且偏離生活常態的人。
諮商心理師則是提供暫時生活或心理適應不良的患者尋求支持、宣洩情緒、傾聽心裡話的一個管道,患者還保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主要是運用不同的理論和諮商的對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調適情緒,提升他們對生活的適應力。

身心科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身心科醫生是醫學院的醫學系畢業有取得醫師執照也才可以開立精神診斷書及藥物處方。
關於 黃語喬「臨床心理師」
學歷 長榮大學健康心理系、高雄醫學大學研究所 心理學系碩士班 臨床心理學組
經歷 現任職佑青醫療財團法人/佑青醫院臨床心理師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