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杜聰明日記面世! 賴清徳:我將傳承杜聰明博士精神

杜聰明日記面世! 副總統賴清徳推崇「台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的一生,「為民主、為醫學、為台灣」都留下深刻的影響;這套「杜聰明博士日記」的出版,紀錄了杜聰明博士波瀾壯闊的一生;這本書的出版,能為社會界、文化界及醫學界,留下彌足珍貴的紀錄。也讓社會大眾理解台灣人在日治時代的奮鬥,並從中理解杜聰明博士「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理想實踐,未來我將傳承杜聰明博士精神,持續結合社會各界力量,打造「健康台灣」……
《杜聰明博士日記》11日(六)台北發表會,陳永興醫師主持,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杜武青、高醫大前校長、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劉景寬、前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立委、台大張秀蓉教授、台灣醫界聯盟理事長吳樹民、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鄭欽仁、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醫師、蔣渭水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台灣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秘書長林全和…等眾多醫界、歷史與文化界備受推崇的前輩與會,副總統賴清德以影片擔任神秘貴賓致詞。該書主編方惠芳最後與導讀該書並由劉玠晏說明醫學類譯註。
杜聰明博士於1922年榮獲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時,是臺灣史上第一位博士,也是第一位醫學博士。消息傳遍全臺,民眾欣喜讚頌,為日治時代的臺灣人打開一扇心內的門窗:優秀勤奮的臺灣人是可以在殖民統治下出人頭地的。其後杜聰明博士在醫學界的成就斐然,從醫專、帝大至臺大、高醫,培育精英無數、影響深遠,被譽為「臺灣醫學之父」。
同日並舉行「杜聰明博士獎學金得獎醫學生茶會」,該獎學金得主均為來自各醫學院校的第一名,尤值一提的是,進行主題演說的中山醫大副校長林俊哲也是杜博士獎學金的得主。台灣醫學史學會理事長劉景寬、杜聰明博士獎學金基金會董事長杜武青及該會多名董事均出席與眾多醫界的新世代互動與談。
實踐「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年代!擔任主持的陳永興醫師說,杜聰明日記共有42本,目前完成首套書《杜聰明博士日記 1934年》與《杜聰明博士日記 1935年》。
另值一提的是,《杜聰明博士日記》首面世,除了副總統賴清徳影片推崇外,前副總統、現任閣揆陳建仁並作推薦序文。
《杜聰明博士日記》台北發表會11月11日(六)下午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403室舉行。 主辦單位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協辦單位為台灣醫學史學會、台灣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與台杏文教基金會。
※上網影音賴清徳完整全文如下:
現場各位來賓大家好!非常榮幸透過線上的方式,為「杜聰明博士新書發表」致上我最誠摯的祝賀。期盼透過這本珍貴史料的出版,讓更多人看見杜聰明博士,對台灣醫學做出的卓越貢獻。
杜聰明博士被尊稱為「台灣醫學之父」。日治時期杜聰明博士一舉取得「台灣第一個博士」、「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日本東京大學第一個台灣醫學博士」這三個「台灣第一」大大鼓舞在這片土地生活成長的台灣人。
杜聰明博士的一生,「為民主、為醫學、為台灣」都留下深刻的影響。他是「藥理」及「毒物學」的研究泰斗。在當時杜博士透過大規模的鴉片戒癮療法,矯正了台灣上萬名鴉片煙癮患者,因此榮獲學術研究獎的肯定!也讓無數的鴉片成癮者,得以走出痛苦,邁向人生的幸福。
此外,杜聰明也為台灣培育英才無數,1954年杜博士秉持「樂學致上 研究第一」的精神,創辦台灣第一所高等醫科學校「高雄醫學院」為南臺灣培育醫學專業人才。他也在高雄醫學院,首創「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班」培育偏鄉在第的醫療專業人才。70多年來已經為台灣培育許多「醫療貢獻獎」的得主。守護無數許多偏鄉民眾的健康。
還記得先前在台大復健醫學系實習時,曾經有幸協助杜聰明博士,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深刻體會到杜博士慈悲修己如沐春風的師者典範。這套「杜聰明博士日記」的出版,紀錄了杜聰明博士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們可以看到杜聰明博士不僅僅聰明過人,更有著治學嚴謹,關懷後進的崇高品德,他對台灣充滿溫暖關懷,能被尊稱為「台灣醫學之父」絕非偶然。
相信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能為社會界、文化界及醫學界,留下彌足珍貴的紀錄。也讓社會大眾理解台灣人在日治時代的奮鬥,並從中理解杜聰明博士「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理想實踐,未來我將傳承杜聰明博士精神,持續結合社會各界力量,打造「健康台灣」不僅要降低國人的不健康餘命,也要全力推動「健康促進」的相關政策,讓國人健康、讓國家更強!讓世界擁抱台灣。
再次祝福「杜聰明博士日記」新書發表,圓滿、順利、成功!我們會繼續努力,讓杜聰明博士為台灣點亮的這盞燈,能夠持續發光發熱,照亮這塊土地的人們。謝謝大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xCIOsQ3q4
※書籍簡介
智者,為他的時代點一盞燈。杜聰明博士於1922年榮獲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時,是臺灣史上第一位博士,也是第一位醫學博士。消息傳遍全臺,民眾欣喜讚頌,為日治時代的臺灣人打開一扇心內的門窗:優秀勤奮的臺灣人是可以在殖民統治下出人頭地的。其後杜聰明博士在醫學界的成就斐然,從醫專、帝大至臺大、高醫,培育菁英無數、影響深遠,被譽為「臺灣醫學之父」。
《杜聰明博士日記》目前現存共有42本,涵蓋1926~1928年、1934~1978年(1950年代有6本散佚)。本書《杜聰明博士日記 1934年》與《杜聰明博士日記 1935年》是《杜聰明博士日記》首度面世。細品其中,可以感受杜聰明博士嚴謹認真、關愛後進的品格,更能詳見其「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理想實踐歷程。
※本書推薦序:
行政院 陳建仁院長:「這一日記系列不僅會是台灣醫學史的重要文獻,更會是醫學研究者、教師和學生學習效法的重要史料,它必定會啟發更多青年學子,深入領悟杜院長治學處世的精髓,進而樂於學習研究、增長智慧;願意發揮慈悲善心,關懷身邊所有需要照顧的人,並且有勇氣改變台灣成為溫暖祥和的國家。」
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 杜武青董事長:「杜聰明很有台灣意識。(首位學生榮獲博士時)…寫道『特別是邱(賢添)君得以臺灣人之身分在臺灣人教授的親自指導下完成論文,代表臺灣人也能從事醫學研究,對臺灣文化而言聊謂是進了一步之得分』」。
高醫前校長 劉景寬講座教授:「杜聰明博士,毫無疑問的是百餘年來臺灣醫界最具有代表性的醫界典範,…讓臺灣醫界有屬於自己的醫師節,有可近性的學習典範;讓步入醫界的莘莘學子,有本土的優質傳承;讓臺灣的節慶,反映臺灣醫界走過的歷史足跡;讓我們不論在臺灣南北,有得以仰望之南十字星。
前臺大歷史系主任 張秀蓉教授:「看到1934年、1935年兩本日記即將面世,將充分呈現杜博士的人格特質與認真勤奮的點滴過程。…臺灣人還是對杜聰明博士有感念的,大家一起努力,讓杜博士的故事長長久久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