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體血液驗出塑膠微粒 汙染途徑之一竟是大海

影音中心/鍾如婷報導
根據《衛報》報導,日前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生態毒理學家維薩克(Dick Vethaak)教授,與其團隊進行研究時,在22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樣本裡的17名中,發現了塑膠微粒,並且一半含有通常用於瓶裝飲料的PET塑料,三分之一則含有用於包裝食物的聚苯乙烯,而四分之一的血樣則含有聚乙烯,為塑膠袋的材料。過去就有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可以透過食物、空氣、水等方式在人體中不斷累積,而其中途徑之一,就是海洋。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 UNEP)所統計的數字,全世界每年製造的塑膠垃圾約有3億噸,其中就又近800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而海廢要被分解,需要極長的時間,以極小的菸蒂來說,就需要1至5年,塑膠袋和寶特瓶,則要花上10年甚至百年的時間。

近年來全球環保意識抬頭,不少海洋環保團體,自發性發起淨灘活動,將岸邊的塑膠垃圾拾起,據荒野保護協會所發布的2020年國際淨灘行動淨灘數據中,台灣海岸的塑膠海廢排名,前3名為寶特瓶、塑膠瓶蓋、菸蒂,而這些數據也並非都是台灣所製造的垃圾,不少海廢是因為洋流的運送,自東南亞、中國、日韓等沿海地區流向台灣。

顯見就算台灣能做到回收所有塑料垃圾,仍無法避免他國的垃圾流向海洋,這也使得垃圾清理方式,變得更加重要,近代的海廢處理方式中,台灣有點點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獨創的無耗材過濾技術,解決塑膠污染,並降低生物的危害。

國外則有美國的垃圾輪先生(Mr.Trash Wheel) ,利用水輪和太陽能提供電力,以垃圾攔截的方式,清理水中垃圾,澳洲則有杜頓(Andrew Turton)和斯格林斯基(Pete Ceglinski)製造的Seabin海洋垃圾桶,利用水流和濾網原理,收集懸浮海上的垃圾。

而在荷蘭有史萊特(Boyan Slat)所發明的The Ocean Cleanp,依靠風力、海浪、洋流,推動海廢至圍欄處,將圍欄收集在固定區,每隔一段時間,會有海上垃圾車將其載走。但海洋垃圾永遠無法被徹底回收和清理,唯有人們改變生活習慣,減少製造垃圾的速度,才能解決海洋垃圾的產生。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影/從疫情爆發國家返台 他曝當地「想篩檢竟無試劑」
影/中國男剃「飛機跑道頭」 實測增髪神器下場GG了
影/他曾玩股票「輸到脫褲」 負債起家今身家1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