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直面社交恐懼3招急救包 腦部神經可再生!

台安醫院陳長聖醫師表示,社交恐懼症是可以治療的,患者不必灰心。
台安醫院陳長聖醫師表示,社交恐懼症是可以治療的,患者不必灰心。

這兩年年輕人最常用的交友開場白就是:「你是E人還是I人?」這源自於網路上很流行的「16型MBTI人格測驗」,廣義來說,E人指外向人格,I人則指內向人格。在大陸用語中問「你是社牛還是社恐?」也是一種描述人際關係的直覺判斷。其實社恐就是社交恐懼症,它也算是焦慮症中的一種,嚴重時患者會因為害怕社交活動焦慮到不敢出門,還可能伴隨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等生理症狀。精神科醫師陳長聖表示,當社交恐懼症發作時,患者可以透過三招來緩解情緒。首先,要緩慢專注的深呼吸。接著進行自我安撫,告訴自己事情沒有那麼糟,總會有轉圜的機會,還有其他方案等。第三招則是找自己信賴的人談談,或者透過寫日記來整理自己的思緒。症狀嚴重時也可以求診,由醫師開立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來幫助控制症狀。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的陳長聖醫師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時表示,當我們面對壓力時,腦內負責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反應的杏仁核。就會像一個「警鐘」響起,啟動應急反應,讓人能挺身而戰或逃離危險。身體也會因交感神經反應,出現呼吸變快、心臟狂跳、腸胃道加速蠕動等生理反應。所以當焦慮情緒影響到正常生活任務時,患者可以透過自我心理安撫或是藥物來緩解當下的焦慮情緒,治療社交恐懼症除了行為治療外,醫師也會適時給予藥物治療,通常是採用兩類藥物雙管齊下,一種是治標的抗焦慮藥,另一種是治本的抗憂鬱藥。像贊安諾、悠樂丁、安定穩等抗焦慮的藥物有時只要5分鐘就能發揮藥效讓患者放鬆下來,但也有讓患者容易產生心理依賴,有藥量愈吃愈重的風險。

陳醫師解釋,有研究指出長期泡在壓力海裡面,腦神經會萎縮,甚至擾亂與心智功能和情緒相關的神經迴路,藥物治療焦慮症,通常會給予治標的抗焦慮劑。同時也會使用治本的抗憂鬱藥,這類與血清素相關的抗憂鬱藥物,是為了讓正向情緒的神經長回來,使大腦內的血清素提升,大腦的神經就會自然開始分泌一些神經滋養因子BDNF,這就像肥料一樣,可以讓神經慢慢長回來,並同時搭配抗焦慮藥物合併治療,使用一個半月後可以先讓抗焦慮藥物慢慢減量甚至停用。治本的藥物則須繼續服用,通常治療焦慮症的完整療程大概要一年左右,若切實遵照醫囑用藥、追蹤,服藥一年後,未來的復發率約為三到四成;服藥兩年後復發率就會降到一成,也可以由醫師評估是否有機會可以完全停藥。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