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胃藥吃多了小心長息肉 幽門桿菌恐是壞息肉推手

台安醫院蘇志盛主任表示9成胃息肉都是良性的。但仍有一成有癌變風險。
台安醫院蘇志盛主任表示9成胃息肉都是良性的。但仍有一成有癌變風險。

息肉是泛指人體體表或體內凸起的病灶。皮膚、胃、膽囊、子宮裡都可能會長息肉,其中屬於消化道息肉的胃息肉,因為沒有症狀,往往是健檢時才被發現,胃腸肝膽科醫師蘇志盛表示,大約九成的胃息肉都屬於良性的胃底線息肉(fundic gland polyp),但若有幽門桿菌感染又合併出現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或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就不可輕忽一定要盡快切除,以免產生癌症變化。

九成胃息肉都是屬於良性的胃底腺息肉。(圖:台安醫院蘇志盛醫師提供)
九成胃息肉都是屬於良性的胃底腺息肉。(圖:台安醫院蘇志盛醫師提供)

台安醫院內科部主任蘇志盛醫師,今天(9日)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他表示,胃息肉患者男女比大約是1:1.5,除了遺傳因素外,使用俗稱「抑酸劑」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超過一年者,也有可能會誘發良性的胃底線息肉出現。這種息肉通常不需要積極處理,除非息肉超過1公分以上、表面有潰瘍或位置在胃竇,才會考慮切除。但如果是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大於一公分又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發慢性胃炎的情況就會建議切除,以免產生病變,至於相對少見的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胃腺瘤)就更要提高警覺了,因為胃腺瘤性息肉臨床上有較高的機會變成胃癌,所以一定要徹底切除,並且要定期追蹤。

若胃鏡發現有形狀不規則的腺瘤性息肉,就建議盡快切除。(圖:台安醫院蘇志盛醫師提供)
若胃鏡發現有形狀不規則的腺瘤性息肉,就建議盡快切除。(圖:台安醫院蘇志盛醫師提供)

蘇醫師表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慢性胃炎,增加胃癌風險。若是能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就能降低病變機會。其實幽門桿菌並不難治,只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兩周就能根除90%,治療完成4週後,再以呼氣檢驗來確定是否還有殘存幽門桿菌。要注意的是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家中若有一人感染,就建議全家自費檢驗看看是否有被傳染,當然公筷母匙與個人專屬餐具,都是不錯的預防之道。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