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貧血「看」得出來 血太多小心中風

張明志醫師表示,貧血不一定是缺鐵,葉酸、維他命B12也很重要。
張明志醫師表示,貧血不一定是缺鐵,葉酸、維他命B12也很重要。

根據國健署的調查,國內育齡女性貧血盛行率大概是19.1%,大約每5人中就有一人。血液科資深醫師張明志表示,貧血的原因非常複雜,除了缺鐵性貧血外、還有遺傳性地中海型貧血、甚至可能是腸癌、胃癌、乳癌、腎臟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表現。貧血患者的診斷,除了各種血檢外,翻眼皮觀察結膜顏色若偏淡就可能有貧血、舌頭過度光滑偏紅看不見顆粒,則可能是缺乏維他命B12造成的貧血,缺鐵貧血患者的舌頭會比較像燙過的豬肉,另外面色泛黃、掉頭髮、愛吃冰塊、指甲容易斷裂有凹痕、甚至食道長膜、疲倦、心悸等也都可能是貧血惹的禍。貧血的患者除了缺鐵也可能與葉酸和維他命B攝取不足有關,要改善貧血必須找到原因才能有效治療。貧血固然不好,但血色素高於18的「多血症」其實也潛藏了中風風險,不能輕忽。

貧血背後原因複雜,診斷時必須找出源頭才能有效治療。(圖:張明志醫師提供)
貧血背後原因複雜,診斷時必須找出源頭才能有效治療。(圖:張明志醫師提供)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今天(9日)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時表示,血是從骨髓製造出來的,缺鐵性貧血最常見的原因,女性是生理期經血量太大,或年長者營養不良造成,男性比較常見的則是痔瘡造成的出血。由於紅血球有帶氧的功能,長期貧血會造成缺氧產生全身性的症狀。貧血背後也有比較讓人擔心的重大疾病,像是腸胃道癌症容易因為內出血造成貧血,或者是乳癌、肺癌等癌症轉移到骨頭時影響骨髓造血功能也會造成貧血。還有淋巴癌、血癌、骨髓癌等血液本身的癌症,其他像糖尿病患引發腎病變時也會因為腎臟萎縮減少分泌紅血球生成素,也會合併貧血。貧血也和營養攝取也密不可分,張醫師建議每天應該攝取三指量的紅肉,也要多吃蔬菜,以吸收葉酸和B12,補血的蔬菜最簡單的判斷就是放鍋子裡炒會不會變黑,像地瓜葉、紅鳳菜等都含有豐富的鐵質。

對於貧血的治療,張醫師提醒,一定要找出造成貧血的原因,排除其他疾病後,如果是單純的缺鐵性貧血可以補充鐵劑,鐵劑吸收率大概只有兩成,但鐵劑的確容易造成胃部不適,雖然空腹吃效果比較好,但若實在不舒服也可以和飯一起吃減少不適,一般口服鐵劑可能要兩年,若配合注射可能3-6個月就能收效。特別的是有些高齡長輩,走路兩腿分很開像企鵝一樣也有可能是B12缺乏造成的貧血。家屬應該為長輩檢視食譜,評估是否營養攝取足夠。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