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會無期的中國超長期國債 以愛國為名的資本豪奪

中國政府發行超長期國債,意味著國債的期限會長於十年。沒有人能預計到十年之後的中國會發生什麼。(圖:Unsplash)
中國政府發行超長期國債,意味著國債的期限會長於十年。沒有人能預計到十年之後的中國會發生什麼。(圖:Unsplash)


引言 中國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宣佈,即將發行五萬億超長期國債,其中本年度將發行首個一萬億。這將是中國當局突破財政困局的最猛力度舉措,但卻引發憂慮:中國正重走毛時代重視工業、忽略民生的老路。而這樣的超長期國債,對化解中國日益嚴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解決地方政府債務難題,似乎也沒有太大幫助。中國有機會再度陷入到以國債增加百姓負擔的計劃經濟怪圈中。


數萬億國債與民生無關 重走毛時代重工輕民老路

今年宣佈的超長期國債,按照中國政府說法,其發行目的是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在中國的政治學辭典中,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往往牽涉到軍工、國防、自然資源、高精尖科技、對外援助等方面,多涉及重工業和新興產業。這與前些年中國國債募款側重於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建政的方向有了重大分別。這意味著中國政府不再將民生和經濟放在執政成果考量的首位,而是將維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作為最高目標。

1949年中共建國時,究竟是先發展農業、輕工業、工商業,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曾經產生過激烈爭論。最終,為了維繫中共的統治和紅色江山,中共學習了蘇聯的做法,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依靠蘇聯的經濟、技術援助和專家指導,開始了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建設。國防、軍工、核子武器、人造衛星等所有牽涉政權命脈的行業領域,在毛澤東時代的確取得了進展。但這種發展是以犧牲民眾特別是農民的溫飽、福祉為代價的。為了滿足造原子彈的需求,卻導致全國億萬人民吃不起茶葉蛋。這是後來中國知識界對毛時代極盡批判的原因之一。然而,中國政府在中共十八大後提出後三十年不能否定前三十年,即不以改革開放否定毛澤東時代。根源就是在中共高層看來,毛澤東時代的重工業及國防軍工建設,為這個紅色江山保駕護航、續命。因此毛澤東時代縱使餓殍遍地,對紅色權貴而言也是值得驕傲的歷史。

如今中國以超長期國債來強化自身在戰略命脈領域的地位,無非是在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時代,感受到了高科技、尖端領域、國防等方面被美國卡脖子的痛處。中共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實力再次打造屬於中共特別是新時代的民族工業品牌。超長期國債投放到這些領域,意味著中國農村的發展、城鎮居民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教育、醫療的必要開支,都可能受到影響。舉國的整體資源將向與民生無直接關聯的重工業領域傾斜。

此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大力進行對外援助,支援第三世界革命。這種不顧本國民眾飽暖的做法,在胡耀邦時代被廢止。但是這些年來,中國政府為了在國際上爭取話語權,實現所謂外交戰略和全球佈局,又大力開啟對外援助模式,被中國網民嘲諷為大撒幣。對外關係是中國紅色江山持續的重要命脈,因此可以預見,中國官方的對外資源投放將會更加具有層次和規模。至於中國國內有多少個鐵鏈女、有多少個上不起學、吃不起飯的貧民,則不在重點了。

系統性金融風險勢更難化解 地方與百姓或首當其中

近幾年,中共每年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都會強調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眾所周知,中國的金融風險中,銀行的不良資產和地方政府債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就銀行不良資產來說,截止2023年年底,中國信評機構中誠信的數據顯示,中資銀行已出售不良貸款資產達425億元人民幣,創2016年以來新高紀錄;而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NPL)餘額達到3.2萬億人民幣,比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底增加了3分之1。近年來,中國地方金融機構暴雷、無法向儲戶兌現的事件層出不窮,寓示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在不斷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即將發行的超長期國債不被納入到政府財政赤字統計中,銀行業又要承擔以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任,則面臨的負擔勢必會增大。199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為了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就採取過提高利率、發放通脹補貼等方式穩定金融秩序,結果引爆了上海的327國債違規交易事件。

至於另一個風險——地方政府債務,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金融體系中的老大難問題。中國改革開放後,實行分稅制改革,地方財政依靠融資、房地產開始興旺。但中國政府這幾年對房地產的打壓以及中國政府開始重新走向倡導計劃經濟和封閉國門的內循環,令地方政府在財政上的支配力權限大大縮減。北京其實宣示過多次不會為地方政府債務兜底。但超長期國債的發行勢必需要中國地方政府的配合。這種配合有兩個層面組成。首先是政策上的擁護與支持,為超長期國債的認購掃清阻力和障礙。例如,積極動員、攤派不同部門、機構民眾來購買國債。這與1980年代的中國國債發行模式並無不同,況且誰也無法確保中國不會走向舊時的國債攤派模式。如此一來,勢必增加民眾和地方政府負擔。其次就是將國債作為收支工作。當政府到期債務無法償還或是對政府必要支出進行替代性支付時,超長期國債就會成為一種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債的信譽、保證將會顯得尤為重要。在香港,就有輿論擔憂中國的國債以及金融風險,或要依靠香港的資本來填補。

後會無期的經濟強心針

中國政府發行超長期國債,意味著國債的期限會長於十年。沒有人能預計到十年之後的中國會發生什麼。當輿論熱議中國總理口誤中的後會有期時,中國的經濟卻反而可能走向後會無期的結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積累資本,在過去十年幾乎揮霍殆盡,這些資本恰恰來自中國政府在有限的領域,以有限的方式,採用了西方的先進理念和方法,才激發了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民間創造力。但這種創造力如今已經不存在了。當局在意的只是與西方好勇鬥狠,絲毫不在意如何讓外國投資者安心在中國經營運作。當沒有了民生的保障,沒有了地方和民眾的支持,沒有了金融體系的支撐,這樣的超長期國債,恐怕只會淪為後會無期的經濟強心針,更是對百姓的一次巧取豪奪。

作者》劉國忠 專欄作家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消失的總理記者會 揭示中國局勢三大訊息
兩會就是中共的敏感日─透過「維穩」認識暴政
穿越時空 探索香港昔與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