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時代 工研院:台灣產業將面臨三大轉變

工研院6日舉辦「韌性台灣後役產業發展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共同研討後疫時代,臺灣的產業發展與轉型商機。(楊文君攝)
工研院6日舉辦「韌性台灣後役產業發展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共同研討後疫時代,臺灣的產業發展與轉型商機。(楊文君攝)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產業,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今天(6日)指出,台灣產業將有三大轉變,包括供應鏈移出中國、無接觸經濟大增以及醫療物聯網商機。#請聽記者楊文君的採訪報導#

工研院6日舉辦「韌性台灣後疫產業發展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共同研討後疫時代,臺灣的產業發展與轉型商機。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疫情慢慢穩定,各界也開始從防疫思維思考經濟復甦,工研院認為,在疫情危機後,將加速產業形貌的三大轉變與挑戰,一是製造業將加速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並開始建立「分散式供貨」生產模式;二是企業「無接觸經濟」商業模式比例大增,將導入遠端作業、無人化、虛實整合等方案;三是「以人為本」的快速篩檢、遠距醫療、在宅醫護等服務將加速實現,開創醫療物聯網(IoMT)商機。他說:『(原音)現在全世界反中的情緒,可能是天安門事件後最高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之下,造成大家覺得說,在一些關鍵產業鏈或供給鏈上,我們必須分散風險,整個全球化經濟的模型,是不是要重新檢討,我想這是第一個我們必須注意到的大局勢變化。』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則指出,在2020年下半年,企業應掌握短期「五大0商機」,包括「0接觸經濟」、在地製造的「0國界製造」、攸關智慧生活的「0距離創新」、健康樂活的「0負擔健康」,以及「0污染生態」等。

蘇孟宗也提到,由於肺炎疫情將影響未來十年全球產業鏈,建議產業應增加數位技術投資,打造臺灣成為全球產業與經濟的關鍵夥伴。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