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博會 讓生活更美好

旺報【(劉蘇)】 9月28日至10月3日,備受矚目的第五屆中國.徐州文化博覽會暨中國.徐州民間工藝博覽會著實火了半個「十一」假期。 大陸20多個省區的近千家企業、個人參展,參展面積54600平方公尺;文博會期間,共吸引了56萬人次參觀,總成交額達1.49億元(人民幣,下同);260餘件作品參評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出「漢博杯」工藝美術作品金獎22個、銀獎25個、銅獎29個、優秀獎33個。 數據說:本屆展會是五屆文博會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好的一屆。 中民協、中工美領導說:「本屆展會是全國同級同類文化展會中參賽水準較高、辦會效果最好的展會。」 而這些,無疑說明了徐州文化的力量及其彰顯出來的人們對高品質、高品質美好生活的追求。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講,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徐州人的文化自信從哪裡來?從徐州豐厚的歷史中來。守住傳統文化之「根」,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找尋徐州的精氣神,展示其獨特的價值,是徐州文博會的自覺。 在彭祖樓二樓的《徐州好手藝》展區,上演了一場「千年技藝的再現」。古磚雕刻製硯、印拓古磚美紋、牛皮雕花刻字、千年刺繡再現、手制鐵壺銀器、刻匾、製作毛筆、紫砂制壺、陶刻裝飾、鋦瓷金繕……一系列徐州傳統手工藝紛紛亮相。 徐州的香包爆紅,但香包上的刺繡卻極少被關注。其實,徐州也是刺繡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漢代出土的絲質衣被及其他刺繡物色彩斑斕、紋飾圖案豐富多彩,刺繡技藝,巧奪天工。在現場,會發現徐州仍有很多人在默默傳承,扎扎實實開拓刺繡的生產,繡品的經營。 除了刺繡,還有「皮藝皮雕」。徐州的「皮雕」手藝人的現場製作,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尤其是美女們的駐足。淮海經濟區十九個城市,前來學藝的絡繹不絕。徐州的皮雕家沒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習俗,坦誠傳藝,也有一時佳話。 一次徐州文博會,就能逛遍悠悠千載的徐州歷史文化。 文化產品 傳承與創新並舉 文化之重要,不僅在於文化強大的內生動力,更在於對科技、金融、旅遊、製造業等其他產業的滲透和融合。文化產品是精神產品,還要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和審美需要,突出文化產品的內容創意和價值引領。 非遺「活」起來,才更有生命力。可如何「活」,是個技術活。本屆文博會,在徐州本土「小馬哥」鐵壺的展位上,一把鐵壺加入中國元素的設計後,價格可以翻數倍並且不愁銷路。比如,他把儒家、道家、禪學理念融進器物神韻之中,形成一種獨特的器物美感與韻味。這樣的作品往往簡潔樸素,細膩的霰紋、獨特的漆燒、別致的蓋子……傳統的成品技巧將作品的肌理美展現無餘。「小馬哥」創始人馬小林解釋,傳承人手藝精湛,但大多數的審美可能已經與時代脫節,我們要做的事就是通過設計讓手工產品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定位。 在彭祖樓,「集結」了來自全大陸的工藝美術精品,其中不乏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經典作品,讓徐州市民大開眼界。徐州玉石雕刻藝術家協會祕書長蔣大昶認為,文博會為工藝美術品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是成本最低的推介方式。他表示,工藝美術品也要接受市場的檢驗,作者在文博會上可以真實地聽到消費者的評價,瞭解消費者的需求,這對工藝美術品的發展至關重要。 文化產品大觀園選擇更多 6天的時間裡,徐州文博會數萬件特色產品,琳琅滿目。遊客看不夠、買不夠,參展商賣不夠,一些商品還一度被搶購一空,參展商臨時加急物流補貨。 「朱炳仁.銅」銷售額突破了30萬元,展覽結束後,仍有大量的訂單砸來;紅星宣紙售價近5000元的紀念版宣紙,來多少被搶多少;各類茶器也備受青睞,消費者趨之若鶩,一位紫砂賣家創下10多萬元的銷售額;「山花獎」與「漢博杯」評獎區參評作品在評審結果尚未公示之前便引來市民及藏家的搶購。據統計,文博會期間,展館內現場交易額和協定訂單金額就超過1.49億元。 「在這裡既有可欣賞的具有收藏價值的精美工藝品,又有普通的生活消費品;不僅有複雜精巧的多層木雕、做工細膩的歙硯、渾然天成的巨型根雕、華麗精緻的蘇繡絲巾,還有香甜酥脆的台灣鳳梨酥、越南沉香和家居用品,進了文博會就好像進了大觀園呀!」一路逛下來,來自山東的遊客蔡女士滿載而歸。 回望2014年,徐州文博會已走過5年征程,以「博覽與交易」為永恆主題的徐州文博會,在不斷刷新我們對行業發展認知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理念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