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這個病真恐怖 熟女腹部皮膚竟滲出糞水

40多歲女性幾年前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常跑廁所,起初以為腸躁症,但服藥後,時好時壞,最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接受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小腸持續發炎,一寸一寸地潰瀾,最後竟多次穿孔潰瘍,就在下腹部皮膚形成三處廔管,只要咳嗽、打噴嚏,腹壓一大,腸道裡的糞水竟然循著廔管直接在皮膚滲開來。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警告,目前台灣約有一萬多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預估在10至20年後,全國這類患者將多達幾十萬人,盛行率直追歐美國家。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翁昭旼理事長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為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均為腹痛、腹瀉,因此常被患者所忽略。

為此,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出五大警訊,若貧血、發燒、血便、腹痛、腹瀉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務必積極就醫。

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說,五大警訊中,以排便習慣的改變最為明顯,例如,想拉卻拉不出的「拉不拉多」族,或是便意來得又急又快,想忍卻止不住腹瀉的「驚急拉」派,一天狂跑十幾次廁所,有時來不及坐上馬桶,大便失禁,拉出黏稠狀、不成形的水便、血便,一整天都須穿上成人紙尿褲。

吳登強說,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小腸持續發炎、潰爛、肚破腸流,除了切除壞死組織,一旦爛到哪邊,哪邊就會出問題,糞水隨著尿道、陰道、皮膚廔管滲溢出體外,例如,潰爛部分延伸至膀胱,糞水就從尿道排出體外,「能想像小便時竟然尿出大便嗎?」。

如果爛至子宮、陰道,則糞水可能從女性私密處排出體外,苦不堪言。潰爛部位若觸及皮膚,則會在皮膚表面形成廔管,水便、血便就從廔管滲出來,散出異味,且容易引發感染問題。

在治療方面,吳登強指出,健保署於106年10月核准第四代腸道專一生物製劑,有效緩解腸道發炎現象,並能維持良好的免疫反應,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安全性高,副作用低。

編輯推薦

衛生紙純白的比再生紙乾淨?專家告訴你怎麼選擇

早餐是多餘危險的一餐?解析牛津博士的爭議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