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者出發的人權之路 艾琳達的台灣民主人權運動

專欄【有意思的嫻事】/賴靜嫻

說起台灣民主與人權運動,寶島有意思要來介紹一位重要的人物之一: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

艾琳達雖然是一副外國人的樣貌,然而從她口中所談的名字和往事,卻是一段台灣最悲情的歷史,從彭明敏、康寧祥到陳菊,穿過歷史的風雨之後,她平靜的語氣,似乎,也無風雨也無晴…..。

因為在美軍顧問團工作的父親,她從12歲就開始學中文,1963的6月到台灣,從此她的人生就跟台灣糾纏在一起,牢固又密不可分。

艾琳達說:她對台灣的第一印象是貧窮、悶熱,到處都是蟑螂、蚊子,還有憲兵。建築物上面,充斥著各種標語,“蔣總統是中華民族的救星”“反共復國”“保密防諜,彼時的台灣,充滿著一種無所不在的恐懼感。

她對於台灣的印象是疑惑而矛盾的,最大的矛盾就是:這個地方,怎麼可能是China?

她成長在甘迺迪的年代,她說,甘迺迪帶給年輕人一種很大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讓她想跨越文化、跨越種族把民主和自由帶到全世界。

在敘述著這一切的時候,最令人感動的是她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經歷過這場歷史的風暴,身在其中,許多危險就與她擦身而過,然而,她只是用一種“不得不”參與的平靜語氣敘述著,她無意為自己造神,只是用一種對於人權的堅持,去參與著台灣的一切。

她唸完書的時候,為福特基金會到回到台灣調查女工的生活狀況,康寧祥就找了陳菊陪她一起去探訪,然而,除了女工之外,陳菊帶她認識更多台灣那時所謂的“政治犯”,讓她更深刻的去看到了台灣內裡正在醞釀的風暴,到後來,不是僅用“他者”的眼光觀察著台灣,更從一個“他者”變成台灣爭民主、爭人權的實踐和參與者。

這一切的一切,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可自我吹捧的豐功偉業,然而,艾琳達僅是認為這是一種身而為人的必須,並不以此為傲,反而轉過身來檢討因為自己忙於參加民主人權活動,反而讓自己與兒子的關係疏遠了,她說:其實參與政治運動的家人都是很辛苦的,因為忙於這些活動,甚至有的家人會覺得被拋棄…….

訪談結束,艾琳達的平靜讓人感受到最大的震撼!

※詳細訪談內容請搜尋Podcast:寶島有意思

圖:左-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右-寶島聯播網總經理 賴靜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