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中活下來,是一種淬鍊

從危機中活下來,是一種淬鍊
從危機中活下來,是一種淬鍊

EMBA雜誌編輯部/文

面對小量多樣的訂單、來自全世界一七三個產業的客戶,廖育斌如何帶領公司建立競爭門檻?

當公司投資OLED生產線產生財務黑洞,他又如何在危機中存活,進一步壯大?

走進台中中部科學園區工業區,華凌光電的辦公室充滿了綠意和書香氣息。門口的太極木雕是董事長廖育斌老家的荔枝木刻成的,公司簡介的投影片結尾是他的母親在稻田中露出的大大笑容。

這是他二十六年來追求良率和技術之後,下一個努力方向。他希望增加軟性部分,添加優雅和文化元素,讓公司再向上提升一個層次。

事實上,不過幾年前,廖育斌可能還沒有餘裕有這樣的夢想。那時,華凌仍陷在財務調度的壓力中。原因是,二○○八年,廖育斌用低價收購了其他廠商的OLED生產線,良率卻一直無法達到理想,生產線整整虧損了十三年。

他不斷摸索克服,調整了團隊,拉高了良率,二○二二年生產線首度獲利。「我學到,要找更專業的團隊。另外,像這種工廠更需要紀律,不是用遠見來主導事情。」他感受深刻地說。

華凌光電在一九九八年創立當時,廖育斌才二十八歲。他看到原來工作的公司嫌有些訂單太小而不接,決定抓住機會。他在老家的三合院、稻田中蓋起簡單廠房,和創業夥伴從這裡出發。

他們鎖定小型顯示器面板的小量多樣訂單,不斷投入提高技術,現在公司產品線齊全,共運用在一七三個產業裡,從電梯、農耕機,到電動車充電樁。

隨著時間的累積,華凌成為少量多樣營運模式的企業中,全球第一的工控顯示器供應商。二○二三年營收二二‧二九億元新台幣,EPS一‧三三元。

廖育斌最近接受EMBA雜誌專訪,以下是專訪摘要內容:

■面板市場競爭激烈,華凌做對了哪幾件事情,讓公司能和其他大廠做出區隔?

□全球證交所行業別的分類有一七三種,比如醫療行業、通訊行業,基本上,顯示器在這些行業裡全部都有。在現代化社會,沒有顯示器,你會不知道現在是什麼狀態。所以顯示器這個產品,永遠會存在。

但是問題是,為什麼公司會不存在?第一個問題是,市場需要的顯示器種類,你有沒有?第二是商業模式,你有沒有吻合市場的需要?第三是,在同業的競爭中,你有沒有核心的競爭力?

我們主要產品是STN、TFT、OLED顯示器模組,以及Smart Display(智能顯示器)。這些產品一個接一個,其實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延伸。我們的產品跟著時代、客戶、市場的需求,不斷地生長進化,我們沒有放棄最原本的東西。現在我們的產品線是最齊全的,業界沒有一家像我們這樣子,因為這要投入非常多的研發技術。

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少量多樣和全球化。我們很多產品都是在大家不一定看得到,但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例如,手扶梯裡也需要顯示器,技術人員需要調整速度,只是顯示器是蓋起來的。如果我只做一個手扶梯,量會太少,可是我收集全世界的手扶梯,我就有量。因為數量很少,所以你需要用時間去蒐集客戶群,我們用二十幾年去蒐集,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門檻。

本文未完,全文請見EMBA雜誌4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