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大選校長談起

一場疫苗新書發表會上,再次遇到金傳春教授。35年沒見到她,從柏克萊加大碩士生,到已自台大流病所教授退休,金教授熱心教育的本性未變。 

1987年,《遠見雜誌》創刊第二年,金傳春聯繫了當時美國學界華人:李遠哲、許倬雲、龔則韞、陳丕榮、張圖南、葛守仁、周成功、張竹安、魏瑞星等人,借鏡任職加州大學總校長,也是輔佐過美國六任總統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校長克拉克・柯爾的教改精神,為《遠見》做了一連串重要高教專輯,成為台灣教改的重要方向。 

台大不能只是台灣的大學,做的研究要對全世界有所貢獻。池孟諭攝影
台大不能只是台灣的大學,做的研究要對全世界有所貢獻。池孟諭攝影


因為台大校長遴選話題正熱,我就問金教授怎麼看這個問題?她說:「台大不能只是台灣的大學,做的研究要對全世界有所貢獻;一個多做跨領域研究的人會愈謙遜,愈能了解不同領域人的想法,包容力愈好。」 

她還率直補充,愈優秀的人(如醫學院的學生)通常主觀比較強,不太能了解其他人的困難。 

我回頭翻閱1987年訪問柯爾校長的文章,發現這位被譽「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深具遠見。他在6070年代,提出大學責任:提供學生自我發展環境、提供社會發展最迫切需要的知識技術、研究成果要能轉移民間、每個人都有大學受教權、有理性獨立批判社會的責任。這些看法和理念如今看來,依然有如暮鼓晨鐘。 

若干年後,柯爾任卡內基基金會高教委員會會長,他發現美國大學教育十分偏頗,太重視主科,忽略通識課程。因此培育人才視野狹窄,專業外太外行,隔行如隔山,與人溝通困難。這正是金傳春提到的「優秀的人不了解一般人的困難」,無法包容、尊重不同的意見。 

柯爾校長還說,「英國在這方面就強多了」,牛津大學學生皆要深入學習希臘、羅馬文明。通識更要從小開始,學生的一生教育,是讓他「明瞭科學的方法、邏輯思惟、科技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藝術人生。」 

填鴨補習考進名校,無法教會孩子熱愛生命

2019年台灣國民教育啟動了「108課綱」,中小學生課程要從傳授「知識」和「能力」,變成培養「態度」和「素養」。這讓許多家長很恐慌,不知道孩子所學如何「量化」?考試標準又是什麼? 

最近嘉義市出版了《教出影響未來的孩子》一書,市長黃敏惠不愧是老師出身;她請了前北市教育局長、曾任建國中學校長的李錫津當顧問。

他們在兒童素養課上認真研究「兒童哲學」。兒童哲學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修・李普曼提出的主張:在小學五年級前,就透過「故事」引導兒童思考、體驗哲學討論歷程,進行兒童生活哲學教育。

李顧問點出重點:「長年來,家長為孩子排滿補習,要他們考上第一志願;卻無法教會孩子熱愛生命,知道自己為什麼努力?為何而活?」孩子需要透過哲學思辨能力,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才能在長大後做正確的選擇。 

這樣的教育理念,呼應了柯爾校長的期望;只是時間相差50年。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出意外是新常態,復原力是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