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胞到原住民,你知道8/1是「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嗎?
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從1984年開始發起「原住民族正名運動」,除了要求修改對原住民的「山地同胞」稱呼之外,還有恢復傳統人名使用以及恢復部落地方命名等,1994年8月1日,憲法增修條文終於順應原住民族之意願,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並在1997年確立其「民族」屬性,而擁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稱呼。
以往原住民都被歷代不同的統治者賦予不同的名稱,像是清朝時期的「番」、日治時期的「蕃」或「高砂」,戰後則稱他們為「山胞」,這些都是帶有歧視眼光,更是污名化的符號,所以為了紀念這段原住民族自我認同及抗爭的歷史,並喚醒台灣民眾的正確認知,行政院將每年的8月1日定為「台灣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
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料顯示,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共十六族,他們都各自擁有自己的語言及風俗,而原住民人口約為55萬人,其中以阿美族人口為最大宗。
對於原住民權益,雖然從今年6月14日開始,讓原住民族語言正式成為國家語言,而目前也已完成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增列平埔原住民,讓平埔族群得到應有的身分與權利,但對於原住民的轉型正義立法,蔡英文總統去年對原住民提出8個承諾,經過一年的時間卻沒有實現,讓許多原住民運動人士感到十分失望。
(首圖取自維基百科-Danieltw93)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