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拒發簽證到設宴款待!CNN解析莫迪首次赴美國是訪問:「這是對拜登政府的考驗」

印度總理莫迪21日至24日將赴美進行國是訪問,這是他首度以此種外交最高規格出訪美國,凸顯兩國欲深化雙邊關係並共同制衡中國的企圖心。不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日表示,莫迪出訪對拜登政府是一次嚴峻考驗,因為華盛頓必須在加強美印關係的同時,權衡是否要公開譴責印度國內的人權問題。

根據印度總理辦公室消息,莫迪(Narendra Modi)21日會先到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參加「國際瑜伽日」活動,隔日再赴白宮會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接受盛大國宴款待,並前往美國國會發表演說。

美國媒體CNBC指出,莫迪也預計會在國宴上,與美國電動車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蘋果(Apple)公司執行長庫克(Tim Cook)、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執行長皮查伊(Sundar Pichai)、微軟(Mi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以及聯邦快遞集團(FedEx Corp.)執行長蘇布拉馬尼亞姆(Raj Subramaniam)見面。

白宮稱此次訪問「將確認美國和印度之間深厚而密切的夥伴關係」,並深化雙方在國防、貿易和技術方面的合作,同時也慶祝兩國之間緊密的關係。

從拒發簽證,到設國宴款待

事實上,美國政府2005年曾拒發簽證給莫迪,理由是他2022年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at)行政首長期間,當地發生宗教流血衝突,導致逾1千人喪命。而根據美國法律規定,任何外國人若涉嫌嚴重侵犯宗教自由,都不被允許入境。直至2014年莫迪贏得印度總理選舉,歐巴馬政府才收回拒簽的決定。

此後,莫迪曾多次赴美訪問,但這次是他首度以外交最高規格的國事訪問出訪,凸顯美方對本次訪問的高度重視。拜登自2021年上任以來,僅接待過2位外國領導人的國是訪問,一位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另一位則是南韓總統尹錫悅。

「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訪問,」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及外交政策副會長潘特(​​Harsh V. Pant)稱,美印關係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兩國關係在過去十年有很大的改善。

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峰會期間會晤。(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峰會期間會晤。(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峰會期間會晤。(美聯社)

對拜登政府的嚴峻考驗

不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日引述分析人士指出,莫迪這次來訪是對拜登政府的一次嚴峻考驗。在民粹主義盛行和政治兩極分化的時代裡,拜登政府試圖將自己定位為民主保護者,但卻對新德里政府在國內侵犯人權的行為視而不見。

近年來,莫迪所屬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因其日益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活動,以及持續打壓異議者的行徑而飽受爭議。CNN表示,當拜登把印度視為重要的地區合作夥伴,他所面臨的壓力便越來越大,甚至被要求在莫迪來訪期間解決上述擔憂。

分析人士坦言,由於印度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加上有多達500萬的印度僑民居住在美國——他們是美國境內最龐大的移民族群及成長最快的投票群體——因此,要看到拜登公開批評印度人權問題的機會並不大。

印度人民黨成員透過畫面聆聽印度總理莫迪的演說。(AP)
印度人民黨成員透過畫面聆聽印度總理莫迪的演說。(AP)

印度人民黨成員透過畫面聆聽印度總理莫迪的演說。(AP)

地緣政治優於人權問題

美國和平研究所(USIP)南亞高級顧問馬基(Daniel S. Markey)表示,華盛頓把印度視為「世界秩序中的一個戰略搖擺國」,而該秩序日漸被美中競爭所決定。在此情況下,人權問題將「普遍地退居次席」,並讓位於地緣政治。

「這次訪問是一次考驗,因為拜登不應該表現出接受莫迪的獨裁政策,」馬基解釋道,「在我看來,白宮的目標應該聚焦於對印關係,而非將這種關係個人化或支持莫迪的政策。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周,國際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HRW)敦促白宮把人權問題置於莫迪—拜登峰會的「中心」。HRW亞洲區倡議主任西夫頓(John Sifto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莫迪和拜登應共同承認印度及美國的人權問題,並同意解決這些挑戰。」

印度智庫「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高級研究員辛格(Sushant Singh)直言,讓許多印度人惱火的是,美國對印度民主規範、宗教和新聞自由現況的不誠實,「白宮特意稱印度為『民主之母』⋯⋯這確實激怒了印度人民。」

2023年1月,印度總理莫迪的政府禁映BBC紀錄片《印度:莫迪問題》(India: The Modi Question),引發強烈爭議(AP)
2023年1月,印度總理莫迪的政府禁映BBC紀錄片《印度:莫迪問題》(India: The Modi Question),引發強烈爭議(AP)

2023年1月,印度總理莫迪的政府禁映BBC紀錄片《印度:莫迪問題》(India: The Modi Question),引發強烈爭議(AP)

美國視印度為制衡中國的不可或缺夥伴

美印對中國的共同關切,也是這次會晤受到關注的主因。從北京極權主義快速擴張以來,美國兩黨都把印度視為制衡中國的不可或缺盟友,拜登更將加深美印關係視為其印太政策的重要基石。

然而隨著美印關係越來越緊密,新德里卻持續向俄羅斯進口武器,甚至拒絕譴責莫斯科在烏克蘭的暴行,這讓西方列強深感挫折。CNN稱,這種謹慎對外策略體現了印度在俄烏戰爭的獨特立場:在口頭上與俄羅斯保持距離,實則繼續與莫斯科維持關鍵聯繫,同時又積極深化與西方的關係。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馬丹(Tanvi Madan)表示,西方願意對新德里採取寬鬆態度,因為其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她說,美國相當重視印度,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經濟不斷成長的民主大國,同時也擁有在國際秩序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軍事和科技能力。

馬丹補充道,印度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緣政治制衡力量、經濟替代選項,以及中國民主的對照組。她說,隨著印度在全球及區域的影響力增強,各國視其為具有吸引力且有利的合作夥伴,所以「我預計白宮不會公開譴責印度⋯⋯重點將會放在慶祝印度和美印夥伴關係。」

2023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美聯社)
2023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美聯社)

2023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美聯社)

各國領袖熱情迎接莫迪

CNN表示,美國並不是近來第一個盛情接待莫迪的國家。今年5月,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雪梨盛大迎接莫迪,一見面便對他讚譽有加,甚至以美國搖滾歌手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綽號「老闆」(The Boss)稱呼莫迪。

同一個月,莫迪也前往日本廣島出席第49屆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並會見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這是兩人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次面對面。數日後,莫迪則飛抵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巴紐),獲得巴紐總理馬拉佩(James Marape)的熱情接待。

馬基表示,這些都象徵著莫迪把「贏得印太及其他地區民主領導人的讚譽」視為優先事務,因為此類交流都服務了莫迪在印度國內的政治利益。他說,莫迪的支持者會因為他在世界舞台上贏得尊重而受到鼓舞,批評者則會因此感到士氣低落。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