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一位國寶押運人逝世,反思故宮文物保存的困境與展望

文:黃瑞彬

今(2022)年六月,最後一位故宮國寶押運人索予明先生逝世,故宮當年從大陸搬遷到台灣的曲折故事再度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在護送國寶的過程中,每一位國寶押運人所付出的心力與面臨到的危險處境,實為今人難以想像的,而他們用生命守護文明的偉大精神,值得今人反思與銘記。

今日所留下的文物,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時代的見證,也是人類文明演變的產物,要能留下些許的遺跡,除了需要考古的挖掘,也必須依靠國家檔案館藏。因此,在時代動盪下,文物要能順利保留到今日,需要好運氣與各個單位的共同努力。

歷來在改朝換代之時,為了維持新政權的統治,文物遭到摧毀的不計其數,例如塔利班摧毀巴米揚大佛一事。因此,能將文物妥善保存都應當視為一件光榮之事。其實,不論東方與西方各有成功保護寶物之實例。

以今日之兩岸故宮文物為例,故宮於1925年於北京成立,面對日軍侵華戰爭,故宮決定將國寶向後徹以免不測,要運送這麼多的寶物,首先當然要有預算,當時的財政窘迫,幸虧負責單位的籌款才在日軍攻破南京前撤出大部分國寶。

一路上克服了山區與河流,以及敵軍轟炸,輾轉遷徙到成都,在1947年重新回到南京。爾後因為國共再度內戰,情勢緊急,預計送往台灣的文物最終只有兩千多箱送達,其餘超過一萬箱的文物回到了北京。

故宮南院人氣國寶展展出「肉形石」至10月30日,象徵國富民豐。

東方有國寶驚心動魄的旅程,西方也有可歌可泣的文物保存故事。二戰時,從中學時期就一直想成為畫家,卻被藝術學院拒絕兩次入學申請的的希特勒(Adolf Hitler)正在肆虐歐洲,甚至到處搜刮藝術品,並將這些名畫送入奧爾陶斯的礦坑之中,企圖成立一個雄偉的博物館。

但德國投降後,納粹竟想炸毀所有藏於坑中的藝術品,幸虧被當地礦工與一位納粹官員保護下來,才免於遭爆破摧毀的命運。相較於德國,英國的邱吉爾(Churchill)也曾宣布將藝術品藏到洞穴,防止納粹的空襲;巴黎的羅浮宮也在德軍進攻法國之前,將藝術品快速轉移到鄉間城堡中免遭毒手。

由此可知,在戰亂之中,保存文物的想法東西皆然,而這些文物在經過長久的躲藏與保護後,歷劫歸來,更顯得其非凡的歷史價值,並見證了大歷史下的時代變遷,也再次提醒世人,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文化的建立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但摧毀文明卻可以在轉瞬之間。

然而,要保存這些寶物,首先需要認識其價值,並不是所有文物都有倖存的機會,敦煌石窟的文物便是文化保存中需要深思的議題。敦煌石窟中除了有大量文學作品之外,廣為人知的便是佛教藝術,張大千甚至專程至敦煌臨摹壁畫。

最初發現敦煌文物的是道士王圓籙,當他拿出這些藝術品交給官員時,多數人都不以為意,反而是西方探險家斯坦因(Stein)以及伯希和(Pelliot)先後至敦煌,將許多重要文物運回母國,隨後日本人、美國人、俄國人都來參與爭取文物的行動中,以至於敦煌文物散落海外。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國外保存的文物多數完整,遺留在本國的文物,不少遭到毀壞,也因為官員在運送過程中私自收藏,遺失的寶物數量也不在少數。因此,若本國人不識文物的價值,反而外國人更了解,文物流落海外也不足為奇,而文物在過程中的損害,也顯示了國家對於文物的輕忽與不重視,這都是無比諷刺的歷史事件。

回頭而論,今年除了是最後一位押運人索予明先生逝世外,香港故宮也在今年開幕。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曾說道:「文化藝術是沒有政治語言的。」然而筆者觀之,文化藝術受到當時政治背景影響甚深,不只是政治本身創造出其特有文化,文化也對於當時政治與社會情形做出回應,二者的相關性難以分離。

然而當一切時過境遷,對於留下的相關文物,確實應該屏除政治因素,在法律保障與專業評估中,保持著交流與開放的態度,忠實呈現出當時的時空背景,才能使文物的價值作最大的發揮,達到古今對話,鑑往知來的效果,對於香港故宮以及台灣故宮而言皆是如此。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7月開幕,建築設計受北京紫禁城建築群啟發,基調為典雅的米金色,展廳入口採用如紫禁城的朱紅色外牆為點綴。

故宮是台灣在國際上相當受重視的博物館,內藏的文物是台灣的重要文化資產。然而故宮因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與國外觀光客減少造成觀展人數下降,門票收入劇降,簡直慘不忍睹,故宮應積極尋找未來的出路,吸引民眾前往之餘,更應注重疫情解封後的外籍旅客回歸,找回過去的盛況,此為故宮團隊所應詳細規劃的目標。

若仔細比較故宮南北兩院,北院主要展的是院藏品,南院則有「文化均富」的使命,其多元性也在展場中有所體現。兩者相較之下,北院人次大幅下降,南院卻得以維持住2018年的人數,但南北院既然同屬一個組織與制度中,兩者之關係應是合作與共榮,並非競爭的對立角色,對於南北的展品,如何調整與經營,並回歸文物的本質,推廣優秀文化之功能,是今後故宮所應探討之重點,也是故宮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台灣故宮在推廣文物上確實有其努力,例如五月份曾將琺瑯彩瓷紋飾畫在麥當勞分享盒上,也曾與Hello Kitty聯名推出商品,造成很高的話題度,但在故宮自身文創商品的銷售上,仍有努力的空間。

筆者參觀今年書展時,故宮攤位設計頗有質感,所售商品中不乏優質紀念品與高性價比的書籍,故宮文物月刊的文章撰寫水平依舊專業,因此在維持商品品質的前提下,若能在行銷上有所進步,結合網路上的影響力,則更能增加其曝光機會。

在故宮展示千年重要文物之時,今人更應該反思,故宮的精神是保存文化而非破壞文化,文化包容性與不同族群間的尊重更顯重要。然而今日社會裂痕逐漸擴大,試想,今後的故宮,是否只能承先,而無法啟後呢?在取消文化盛行的當代,這批當年經過許多人捨生忘死保留下的文物,其未來走向將是難以預知。

針對過去文化的消除,歷代皆有之。日本殖民時代,皇民化時期以神社取代傳統信仰,裁併傳統寺廟,甚至公布更改姓名之辦法,目的在於消彌中華文化的痕跡。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又將多數日本神社拆除,包括日本所立等紀念碑也大肆清除,恢復大中華教育與思想。不論硬體與軟體,皆是消除的範圍之內。由此可知,文化改變的速度何其快,歷史的保存何其不易。

故宮如今能保存著千年古物,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典範,吾人應當珍惜。若今日因從前的帝國政治體制,就將所有文物列為威權象徵,予以消滅,這不僅是一種取消文化的行為,也喪失了能夠與過去溝通對話的寶貴機會。正視歷史並予以反思是應當鼓勵的,但若取消文化做的過度,則將是一場真正的文化浩劫,也是文明所面臨的危機。

總結來說,故宮不僅限於台灣或兩岸三地,更是世界性、全球性的博物館。對於故宮所珍藏之文物,除了應了解其價值與保存的艱辛之外,在推廣層面宜減少先入為主之想法,在包容、尊重勝於對抗、批判的角度中進行交流,同時避免落於取消文化的惡性循環中,如此將不負千年文物所留下的珍貴價值,故宮也能真正地走向世界。

延伸閱讀
給需要大量閱讀PDF文獻的你:如何利用「Logseq」標註重點整理筆記,甚至連結成寫作大綱?
中醫師提示「三要二遠離」原則,幫助孕婦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

更多相關新聞
故宮院長:有三案絕無隱匿 確認責任歸屬啟動懲處
立委陳以信驚爆故宮打破國寶龍紋碗 高層意圖隱瞞
故宮國寶遭打破 趙少康:吳密察應拿身家財產出來賠
摔破2大國寶還下封口令 PTT鄉民驚呼「這事更恐怖」
清代弘治款「嬌黃釉綠彩龍紋碗」 真實樣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