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期貨慘賠到融資買股票老住套房!工程師存股月領4萬被動收入體悟:那些年會大賠小賺的原因

即使之前投資期貨賠光大部分的積蓄,但仍不減自己想發財的渴望。除了努力上班增加本金,還想靠其他方式增加收入。聽著身邊的朋友討論股票相關的話題,例如:「某股票會漲,要快買」、「那個誰買了某公司又賺了幾萬元」於是我也開始投資股票,因此進入投資的第2階段。

與期貨相比,股票漲跌沒有槓桿的效果,風險相對較小,心理壓力也沒這麼大,至少不用每分每秒盯盤。照理來說,操作起來應該是游刃有餘。但因為習慣期貨賺賠的快節奏,對於股票交易,心裡還是有種賺太慢的想法,所以我開啟財務槓桿,使用融資交易。

股票融資的槓桿倍數為 2.5 倍,也就是買一張 10 萬元的股票,可以跟銀行借 6 萬元,自己只需要拿出 4 萬元。有了銀行資金當「後盾」,瞬間有種資金充足的錯覺,看到買進的股票連跌2、3天, 就會有「再不買就要反彈了」、「來不及抄底」的想法,於是馬上加碼攤平,但往往一攤下去,就是一段漫長的等待期,而且資金都在下跌前期就花光了。

另一種情況是, 當自己選定的股票, 如預期的上漲1、2天後,此時腦海中又會出現:「快加碼,已經要起飛了,再晚一步就會錯失這段漲幅。」也因為這種想法,我會想辦法在短時間內,將可動用的資金大量投入, 但多數的情況是, 資金全部押注(All In)在某一檔個股後,股價就開始修正,從原本的小賺, 變成套在高點。

當時買進的股票,沒在管公司賺不賺錢、基本面好不好等,不論是電視節目提到的個股或是朋友介紹的標的, 只要是「跌深」的股票都很吸引我,因為自以為已經跌深了就會反彈,想趁機撿便宜,但往往結果就如大家常聽到的那句話:「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隨著「套房」住越久,心理壓力越大,看著融資的利息每天不斷增加, 心裡已經不好過了(當時利率為 6.25%),股價還持續下跌,似乎看不到回本的那一天。

以融資利率 6.25%為例,若借 100 萬元,每天的利息就是 171 元(1,000,000×6.25% ÷365 天),剛開始總會安慰自己,套牢幾天而己,自己一定可以撐過去,但事與願違,成本價往往不是幾天或幾週就能漲回來。

隨著股價越往下跌,為了向下攤平也越借越多,每天早上一醒來,想到2、300元的孳息,自己的壓力也跟著來到了臨界點。

「賣在起漲點,買在起跌點」聽起來很慘烈,卻是我在投資初期常遇到的事,由於有太多這種血淋淋的例子, 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我會選擇長期持股的原因之一。

但那時候一心只想著波段操作、賺價差, 而非長期持有領股息,因此當股價上漲超過自己的成本價,產生價差,自然就會害怕再跌回去,特別是當這檔股票已套牢許久,心態上早就不再是想著要獲利,而是想只要少賠就是賺,若是能回到成本價,那就謝天謝地了。當時,我大部分的交易,都是抱持著這麼卑微的想法。

當時的交易策略是,買進後只要上漲就賣掉。通常大概賺幾千元就會受不了誘惑賣出,更別說很多時候,只求能賺到便當錢或飲料錢就好。

長期短線價差操作, 通常這次賺到錢, 下次就會賠回去,就這樣來來回回在股海中載浮載沉,最終看著辛苦上班賺來的錢漸漸變少,才赫然發現,原來要在股市賺到錢或許不難,但想要長期穩定獲利,卻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

回想當時的心態,就是一心一意想著,最好每天都可以賺錢,所以主要還是進行短線交易,只要有賺就好,管他是 3%還 5%,有漲就先賣再說;賠的時候,就是一直攤平,攤到沒錢就直接住套房,每天看電視、報紙、網路等消息,試圖找到下一支飆股。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回顧一年來的操作,一樣是大賠小賺,一樣是賺不到錢。我想是因為,想要快速賺大錢的心態一直都沒變。

作者簡介_吳宜勲(老吳)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老吳投入市場9年後,沒有從市場畢業,反而心態漸趨成熟,雖未有驚人的獲利,但已從只會賠錢的結果進步到可穩定領息的成果,藉此書與大家分享當中的方法與心法。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 《自組ETF,讓我股利翻倍的存股法》


更多今周刊文章
佳格(1227)股價打7折,年年配股配息、這檔老牌食品績優股可以存股嗎?30年股海老手幫你算
「錢是人的膽!」中年失婚、沒存款...58歲金鐘影后王琄走出欠債爛泥的理財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