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一到福七 臺灣太空計畫驚豔全球

臺灣最新的氣象衛星「福衛七號」今天(25號)將在美國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接續「福衛三號」的氣象觀測任務,更創下臺灣衛星史上的嶄新里程碑!今天,教育電台將先帶您一探臺灣的衛星發展歷程。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永和介紹,臺灣1992年啟動太空計畫,並且在1999年由美國發射臺灣的第一顆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簡稱「福衛一號」,成為全球第33個擁有衛星的國家,主要任務是海洋水色的照片成像,衛星壽命5年,2004年除役。

 

接續2004年的「福衛二號」則是臺灣第1顆遙測衛星,每天都會經過臺灣上空,更像臺灣在太空中的一雙眼睛,隨時觀測世界各地地貌變化,像汶川發生大地震,「福衛二號」就提供了寶貴影像。

 

由臺美共同合作的「福衛三號」2006年發射,是臺灣第1顆氣象衛星,堪稱是當時太空最精準的溫度計,大幅提升氣象預測的資訊。

 

106年發射的「福衛五號」,是「福衛二號」的繼任者,「福衛二號」原定衛星壽命5年,卻表現極為優異,執行任務12年2個月後,光榮除役,由臺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福衛五號」接棒,最令臺灣驕傲的是,「福衛五號」絕大部分的關鍵零組件,都由國內自行研發製造,向世界證明了臺灣具有自主研發衛星的能力,目前「福衛五號」每兩天經過一次臺灣,拍攝到的影像,增強近一倍的彩色影像解析度,可監測國土與環境變遷。

 

預定在今年6月發射的「福衛七號」,接替即將退役的「福衛三號」,延續掩星氣象觀測任務,王永和院長說,兩顆衛星最主要的差異是在緯度上,(福衛三號是比較在高緯度的,福衛七號是在低緯度,所以他對他所能夠提供的天氣資料,也從兩千點提升到四千點,這是對於氣象的預測的話,絕對會比福衛三號更加準確),大概可以增加近一成的準確度,未來能提供民眾更加精準的氣象預報。

 

另外中間消失的福衛四號及六號,則分別是因為業務流程與策略方向的改變而終止發射。

 

王永和院長指出,國家太空中心只有兩百個人,要能做出這樣規模的太空計畫相當辛苦,但成果也讓國際為之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