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鉤走向「去風險」,拜登政府有何盤算?《外交政策》剖析美國真實目標

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美國政府的對中政策從原本的「脫鉤」轉變為近期的「去風險」。然而,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定義「去風險」概念不容易,該期刊試著闡述及剖析該政策背景、目標、優先事項、工具。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去風險(de-risking)這個術語最初來自金融部門,意味著遏制風險,同時避免徹底決裂。這標誌著顯著的轉變,因為直到4月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都還談論著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脫鉤」(decoupling),脫鉤意味著徹底分離。

背景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列出美國決策者放棄「脫鉤」的3個因素,認為這些因素解釋現在大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認為切斷美國與中國的所有經濟聯繫既不受歡迎而且或許不可能做到。

第一,中國經濟規模太大,脫鉤不現實。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製造國,產量相當於美國、德國、日本的工廠總和。在脫鉤的情況下,由於美國公司難以採購產品,商品可能短缺,通貨膨脹可能飆升。此外,中國在製造洗碗機、電腦或玩具的霸主地位不會威脅美國的利益,因此沒必要在非關鍵領域切斷與中國的關係。

<cite>2023年1月,中國北京一間中日合資的工廠正在加緊趕工。(美聯社)</cite>
2023年1月,中國北京一間中日合資的工廠正在加緊趕工。(美聯社)

第二,中美脫鉤將加速全球經濟格局「碎片化」(fragmentation)。在脫鉤的情況下,世界各國都必須在美國及中國之間選邊站,這可能會為美國帶來不愉快的意外。中國是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公民似乎更喜歡中國而不是美國。因此,脫鉤很可能適得其反,迫使各國遠離美國,從而加深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第三,美國切斷與中國的所有聯繫將削弱美國可對中國施加影響力的「經濟相互依賴」(economic interdependences)。如果美國及中國不再有貿易關係及金融關係,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將毫無效力。換句話說,美國及中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有利於美國的安全,它們可以威懾中國擴張領土的野心。

概念與目標

美國政策制定者從未提出「去風險」的準確定義,廣義上,它必須減輕中美之間深厚的經濟關係帶來的脆弱性,著眼在去風險的最終目標可能是定義這個概念的最佳方式。

第1個目標是鞏固美國的世界技術領導者地位,美國的一個關鍵假設是,在數位化的網路世界,技術將成為經濟實力日益成長的決定因素。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領導的政府認為,中國科技公司縮小與美國科技公司的差距對美國的優勢構成風險。換句話說,美國政策制定者逐漸接受這樣的觀點:儘管目前中國面臨嚴峻的經濟問題,但到了2040年,中國仍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cite>2022年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視察台積電(TSMC)亞利桑納州新廠(AP)</cite>
2022年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視察台積電(TSMC)亞利桑納州新廠(AP)

事實上,去風險旨在限制中國獲得美國頂尖的創新成果,從而阻止中國企業利用美國的技術來攀上創新巔峰。與脫鉤不同的是,去風險不尋求限制中國獲得不太先進的美國技術。

第2個目標是減緩中國軍事的進步,強調降低經濟風險及國防風險。美國仍然是世界領先的軍事強國,但中國軍隊正快速追趕。去風險旨在阻止中國軍隊獲取具有軍事應用的美國先進技術,例如可部署於飛彈的兩用微晶片。

第3個目標是減少關鍵商品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新冠疫情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是藥品、醫療設備、其他關鍵商品的主要生產國,這在危機時期對美國供應的安全構成風險。因此,將關鍵原材料及商品的生產轉移到美國本土以降低風險是美國去風險計畫的關鍵特色。

優先事項

美國政策制定者的去風險工作重點是選擇的過程,與脫鉤相反,「去風險」不尋求切斷美國與中國的所有關係。美國將把重點放在3個領域,分別是資訊技術、能源、生物技術。

資訊技術是去風險第一個優先關注的領域,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美國認為由於這3項技術可用於民用,又可用於軍事用途,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領先的話,就會為美國帶來安全風險。目前,美國公司仍是這些領域的市場領導者,但中國機構正加倍努力追趕,2個數據說明了一切:首先,中國對人工智慧的投資至少與美國國防部相當;其次,中國占全球量子運算公共融資的一半,是美國的7倍。

<cite>設置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個乾涸湖底的太陽能發電場。(美聯社)</cite>
設置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個乾涸湖底的太陽能發電場。(美聯社)

能源是另一個優先關注領域,凸顯去風險與因應氣候變遷的關係。正如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指出的一樣,美國希望避免清潔能源供應鏈像1970年代的石油一樣被武器化。儘管美國不會像石油危機期間一樣突然陷入停滯,但中國的綠色技術禁運將讓能源轉型面臨風險。美國希望確保對淨零排放經濟至關重要的關鍵原材料(例如鋰)、技術(包括電動車電池)、設備(例如太陽能電池板)的供應安全。

生物技術是美國政策制定者第3個優先關注的領域,中國的生物技術業最近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但仍快速成長,而且中國希望在未來10年成為該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比起資訊科技業,生物技術更依賴知識及可透過電子郵件或簡單數位儲存媒體傳輸的數據或演算法存取。對於美國決策者來說,這又是讓人頭疼的問題,阻止知識及數據的轉移比阻止敏感商品的實物出口困難多了。

工具

美國去風險企業正推動美國經濟政策工具的重大改革,尤其3種類型的政策已復興。第一個復興是出口管制,此類政策在冷戰期間受到廣泛使用,防止前蘇聯獲得軍民兩用技術。經過約20年棄而不用後,目前這些政策成為美國減緩中國技術進步的關鍵。繼去年的半導體出口禁令後,量子運算及人工智慧可能成為美國全面出口管制的下一個目標。

第2個復興是美國的產業政策捲土重來,3690億美元的《通膨削減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將重點放在能源安全及氣候政策,標誌著美國經濟政策的徹底轉變。經過數十年相對自由放任的政策後,美國正尋求協助美國公司發展,並為美國勞工提供去風險的機會。現在拜登政府尋求控制對內投資及對外投資,這將限制美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生產線的能力,這是另一個徹底的轉變。

<cite>美國OpenAI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AlphaGo之後,最受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美聯社)</cite>
美國OpenAI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AlphaGo之後,最受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美聯社)

第3個復興是關於美國與盟友及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舉例來說,七國集團(G7)峰會過去幾乎沒有相關性,現在則是先進民主國家討論去風險及中國進步的重要論壇。美國還加倍努力實施美日關鍵礦產協議(United States-Japan Critical Minerals Agreement)及美國-歐盟貿易與技術委員會(U.S.-EU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等雙邊倡議,後者是跨大西洋的平台,討論的主題包括人工智慧、技術標準、關鍵材料。

《外交政策》指出,這些都不會沒有摩擦,美國計畫與盟國合作不意味著去風險將符合這些盟國的利益。美國、歐洲大部分國家、一些亞洲民主國家是軍事盟友,但它們也是經濟競爭對手,而經濟利益往往是零和遊戲。即使美國及其盟國針對中國構成的挑戰一事越來越達成共識,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去風險政策將加劇美國與歐洲及其他夥伴的緊張關係。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