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艾森豪到裴洛西訪台…台海戰爭威脅 60年來成常態

1960年6月18日,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抵達台北,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訪問台灣的現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期間受到熱烈歡迎,但海峽對岸的中國共產黨卻在他訪問前後發動大規模砲轟;對照眾院議長裴洛西(前譯波洛西)訪台,60多年來,戰爭的威脅已成台灣的常態,短期內不會消弭。

艾森豪當年訪台期間受到高度支持,媒體報導,約有50萬台灣民眾上街歡迎,除了揮舞美國國旗,還有民眾舉著艾森豪肖像,也有民眾拿著「我愛艾森豪」的中英文海報;當時艾森豪還跟國民黨主席蔣介石一同上教堂,在位於台北市中心區的總統府發表演說。

台灣海峽另一端,中國共產黨解放軍則是反應激烈,艾森豪搭乘的直升機才剛抵台,金門便遭受猛烈砲擊。

華盛頓郵報報導,如今受到裴洛西率團訪問台灣的影響,台灣海峽情勢再次出現高度緊張,裴洛西還未離台,解放軍便宣布4日起將在台灣周圍六大區域展開實彈軍事演訓行動;中方戰鬥機2日也飛越海峽中線,被台灣方面解讀為挑釁意味濃厚。

報導指出,對2300萬台灣居民來說,戰爭威脅在國民政府退居台灣70多年來已成常態,從艾森豪到裴洛西此行訪問台灣都一樣。

華盛頓郵報分析,台灣海峽可能爆發戰爭衝突的歷史背景,從1940年代晚期便已定調,立場親美的國民黨政府在中國落敗之後,撤退到台灣。美國海軍學院東亞及軍事史教授余茂春(Miles Yu)說:「位於亞洲的冷戰代理人戰爭(proxy wars),台灣位居最前線。」

余茂春說,艾森豪認為,台灣的命運與美國大戰略息息相關,有如骨牌效應理論,艾森豪訪台是為了展現美國捍衛台灣的決心。

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羅達菲(Dafydd Fell)分析,艾森豪執政期間對台灣現代史具有重大影響,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在1954年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當中拍板,讓台灣能夠逐漸從掙扎於生存邊緣,轉型邁向經濟成長模式。

艾森豪同時也畫下紅線,表明美國不會支持台灣攻占中國的計畫。

艾森豪訪問台灣前,中國已經對金門發射3萬枚砲彈,襲擊行動在艾森豪訪問期間暫停,訪問結束後又恢復轟炸,累計造成七名軍人、六名平民死亡,另有59名軍人及15名平民受傷。

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宋怡明(Michael Szonyi)指出,艾森豪訪台造成的慘痛影響讓台灣記憶深刻,裴洛西本周的訪問以及北京的反應,對台灣民眾來說,彷彿長達70年之久、因為地緣政治而起的衝突劇情再添一章,接下來仍將餘波盪漾。

影片來源:世界新聞網 一洲焦點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解放軍鎖台危機 蘇利文:沒必要升高情勢
寵物狗受傷未及時就醫 華女涉虐待動物被捕 重罪起訴
受不了氣候、房價遷出德州 不單因政治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