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美到台灣 海外如何不忘「六四」?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十幾萬人在維園公開悼念「六四」的盛大場面如今不再,近兩年更被「家鄉市集嘉年華」取而代之。在距離中國8000多公裡的英國土地上,海外港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六四」,希望藉由公民社會倡議與藝文表演的力量,傳承「六四」的真相與精神。

自2021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約有20萬港人移居大不列顛,其中有四分之一居住在倫敦。在香港民主遭北京政府強力打壓之際,英國作為離散港人最大聚集地,有望成為抵抗中國威權的新據點。

在英倫傳承香江「六四」記憶

談及香港與「六四」的淵源,流亡英國的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羅冠聰向DW指出:「1989年聲援『六四』運動是香港公民社會很重要的起點,去看支聯會還有更多因為『六四屠城』投身政治的公民社會領袖,這已經是香港本土的歷史了。」

6月1日,羅冠聰與DW記者一同來到倫敦西南近郊金斯頓的費爾菲爾德公園(Fairfield Park)。這天晚上,約有400位港人聚集在此,在燭光中紀念「六四」35週年和「反送中」5週年。

公園一角,可以看到「坦克人」海報,還有圍成「64」形狀的蠟燭、巨型的「恥辱柱」海報,以及「吾忘六四」白色橫幅。現場飄揚著「民族自強」、「香港獨立」的旗幟,也有人揮舞「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大旗。

許多參與者陸續點起自己帶來的蠟燭。現場氣氛肅穆凝重,部分人以口罩和服裝遮住口鼻,保護隱私;主辦單位也提醒民眾小心不明影像紀錄者,記者在現場拍攝因此感覺受側目,需要不時表明身分,以免被當作是蒐集異議人士資料的中國「海外警察」。

這場活動由藝文社薩頓香港文化與藝術協會主辦,全程以廣東話進行,並播放〈維園的燭光〉和雨傘革命主題曲〈撐起雨傘〉等歌曲。參與者各個年齡層都有;主辦單位強調,有年輕一代的參與,才能繼續把香港的記憶傳承下去。

羅冠聰在現場發言時表示,香港人對「六四」的記憶傳承,是公民運動發展最好的土壤。「我們在金斯頓、曼徹斯特、伯明罕不同地方都有各自小型的集會……我們這麼做是因為『六四』的記憶和傳承是重要的。『六四』的傳承真正就是創造了一個羅冠聰,也創造出一代又一代參與社會運動的人。」

活動最後,主持人宣布起立「唱國歌」,全場在禁歌〈願榮光歸香港〉合唱聲中,為活動畫下句點。

《5月35日》英文版倫敦全球首演

除了社運活動,也有移英港人以藝術形式講述「六四」故事。5月31日,紀念「六四」的舞台劇《5月35日》英文版在倫敦南華克舉行全球首演,現場310個位置座無虛席。

表演過程中,穿著北京老人服裝的演員操著一口流利的英國腔,或許有點奇異,卻不影響故事發展;老人堅持悼念因為「六四」死去的兒子,劇情令人動容,多次觸動觀眾的淚腺。

2019年,這部劇曾在香港公演,但2021年《國安法》上路後,它在香港成了禁忌,後來則移師日本和台灣演出。舞台劇監製列明慧移居倫敦之後,她希望英國的公眾也能認識這個議題。

列明慧告訴DW,她2021年來到英國,「有一段日子也是比較消沉一點,情緒都是起起落落,因為是帶著不甘心、不情願的心情離開香港」。如今她沉澱好心情:既然在香港不能發聲,她決定在英國,繼續推廣這個在香港被迫永久謝幕的「六四」舞台。對她而言,港人繼續談「六四」,不只是延續過去30幾年港人的歷史,也是香港人身分認同的重要部分。

5月底至6月初,香港警方首度依《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即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陸續拘捕了8人,其中包含仍被拘禁、長期支持「六四」紀念活動的前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港府稱,鄒幸彤等人「利用某個將至的敏感日子」,在社媒平台發佈「具煽動意圖的帖文。身為鄒幸彤的好友,列明慧表示「很憤怒」。

「政府口中的敏感日子就是『六四』,連這兩個字都不敢講,香港未來相信會有更多敏感日子,政府會用這些方式去打壓所有爭取公義、繼續發聲和講出真相的人。」列明慧說,海外港人應思考如何繼續支持「天安門母親」等團體,並聲援在獄中的香港民主人士,以喚起國際社會關注。

中國駐美使館外的反共聲音

在跨越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國華府的中國駐美大使館外6月1日也聚集了近百位示威者,悼念「六四」35週年。不同於倫敦以在英港人為主,華府這場悼念許多參與者是中國民運界人士,例如魏京生、王軍濤、遇羅文等人。他們高呼「反共」口號,也提及2022年底的「白紙運動」,並抗議北京政府持續侵害人權、民主與自由。

這場紀念會由全美中國學生學者自治聯合會(全美學自聯)主辦;該會理事古懿表示,這是他們連續35年在中國使館外舉辦「六四」紀念會:「即便黨國篡奪過去,我們正書寫未來。」

活動首先默哀「六四」罹難者,隨後請異議人士與到場群眾自由宣講,最後合唱當年的抗爭歌曲〈歷史的傷口〉。有中國民主黨人士高喊「推翻中共暴政」;中國駐美大使館則關閉大門,派警衛與車輛在外待命。現場還可見至少3輛華府警方的警車。

魏京生向DW表示,「六四」是中國的希望,包含近年白紙運動,以及西藏與新疆過往的反抗行動,目標都是推翻暴政,「不推翻中共,任何事情都談不上」。

1978年在北京「西單民主牆」批評鄧小平的魏京生,1989年在獄中經歷「六四」。魏京生表示,在海外紀念「六四」,對國內的人是一種鼓勵。他說,當年曾有獄警私下告訴他,海外很多人在寫信聲援:「那種心情不是一般人能理解,非常鼓勵我。」

中國民主黨委員會主席王軍濤則說,今年他帶領90多人從紐約來到華府。「只要我們每一年站在這裡,不管我們只有幾個人,只要我們高舉1989年的旗幟,1989年就沒有失敗。」

除了在中國大使館前抗議,王軍濤也到白宮前舉牌悼念,並於「六四」前後在紐約舉行遊行、燭光晚會與研討會。王軍濤說,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要自由,就得奮鬥」 。

台灣:華人世界公開悼六四的最後陣地?

「六四」35週年當天晚上,還有一場紀念晚會將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的「民主大道」登場。隨著香港民主倡議逐漸失去空間,台灣成為華人世界最後可以合法舉辦大型「六四」紀念活動之地,近年也吸引國際媒體關注。

主辦晚會的華人民主書院協會常務理事曾建元上週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對「六四」的紀念,焦點不只在於中國的民主,更重要的是民主的普世價值;在他看來,台灣應該從區域安全的視角重新定位「六四」,關切中國極權體制的區域擴張。

華人民主書院協會今年也舉辦藝術展,取名為「生死存忘」;策展人來自台灣與香港,以「記憶的倉庫」為概念,展出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ot)、美國藝術家阿馬頓(Patrick Amadon)、香港藝術家黃國才等18位全球創作者的作品。

除此之外,一本描繪往年香港維園「六四」晚會的繪本《小燭光》也在台灣推出,由移居台灣的港人丁南橋策劃,交由台灣的玉山社出版。這本書的主角是前香港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書中記錄了她多年來堅持紀念「六四」的故事,直到她2021年身陷囹圄。

繪本的書訊寫道,過去30多年來,每年夏日點起的燭光,是「小城的人們用來表達心中對於那些為大家守護與珍重自由的先鋒們,滿滿的思念、敬重和永久紀念的方式」。

「這些蠟燭,本就是為了反抗而點燃……在回望香港社會人權被一點一滴恣意奪取的過程之中,進而深刻感受到堅守眼前自主獨立信念的不易與可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鄒宗翰, 方子齊, 周昱君